紫寰 灼見專欄作者
一張六小齡童拍攝於化妝間的帶妝照,勾起億萬人心底的情懷。這個57歲的男人臉上未能免俗地留下時光痕跡,但披上鎖子黃金甲,揮起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的他,還是瞬間滿血復活,將人們帶回三十年前。那時人們見面互稱同志,糧票還在市面上流通,大家用印著紅花綠葉的搪瓷茶缸喝水,不曾見過電腦和手機,電視機是黑白,春晚是全民渴盼的文化盛宴。那時有一個國民男神,名叫孫悟空。
「春晚六小齡童節目被斃」之說引燃了觀眾的憤怒情緒,六小齡童真誠回應:傳言不實,央視春晚並未向他發出邀請,但若春晚有需要,自己義不容辭。何況,他將亮相央視戲曲春晚和其他三家衛視的春晚。
「幫大聖上春晚」的熱切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其實,何必在意那符號式的兩三分鐘呢?他上或不上春晚,懷念就在那裡,不舍不棄,因為他是大聖,是我們的精神圖騰。
2004年央視春晚,六小齡童曾表演《金猴鬧春》
先來點猴子猴孫的碎碎念吧。在人與動物的朋友圈中,猴格外受偏愛,因為它是與人類最相似的靈長類動物。中國人有「猴祖」說法,《詩經》《莊子》《淮南子》和一些野史筆記均有記載。兩千多年之後的達爾文不會知道這些中國典籍,但他認為人類由猿進化而來,神話與科學,想像與考證,也算殊途同歸。
猴兒很忙,代言了一堆不怎麼高大上的詞和成語:猴急、猴精、尖嘴猴腮、心猿意馬、軒鶴冠猴、土龍沐猴、猴子搏矢、耍歪掉猴、沐猴而冠、殺雞儆猴。猴與侯同音,靈氣的猴兒也背負了功名利祿的使命,猴形裝飾品有著各種吉祥隱喻:一隻猴騎在馬上——馬上封侯;兩隻小猴背靠背——輩輩封侯。
同樣是猴,三不猴卻代表著與世無爭的清淨自律:一隻用手蒙眼,一隻用手捂嘴,一隻用手捂耳。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可入世,可出世,可逗逼,可警世,猴兒就是這麼多變。
西遊記中,悟空在比丘國降伏白鹿打死狐精,喚醒昏聵的國王,救出鵝籠裡險些被挖心的一千多個小孩。大概是因為這故事,從前在陝西、山西、內蒙古等地,炕頭上有一個小石猴,拴住剛會爬行的嬰兒防止摔傷,據說還能護佑孩子平安。小孩兒和小猴兒,頑皮率真的情態本來就很相似。
傳統文化是一口挖不盡的井。猴為什麼是申?有的說法是「申者,伸也」,猴群伸手攀援深澗中飲水,《說文解字》則認為申字像猴形,可不是嘛,掛在樹上,尾巴長長的。另外「猴者候也,見人設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候者也。」猴兒不傻,警惕心強。
我剛剛得知一個冷知識——只有猴年才能被12整除,不信你試試。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猴年馬月」也很快就要到來了,就在今年6月5日到7月3日。
屬猴的名人也很多,從達·文西到姚明,從武則天到張愛玲,跨國跨界跨古今。有趣的是,玄奘法師也就是唐僧生於公元600年,也是屬猴,荊棘叢生的取經之旅由靈猴一路護送,也是機緣註定。
勇敢率真,熱愛自由,戰十萬天兵絲毫不怯,與各路神仙交朋結友,智商情商逆商都很高。公然挑戰玉帝老兒的權威,又是一副年少輕狂模樣,像那些年的你我。
美猴王是一個沒有被現實磨平稜角的熱血青年,縱然佛掌難逃,大山壓頂,緊箍縛身,也要斬妖除魔快意恩仇。他並不完美,卻構建了我們心中夢想而無法實現的英雄人格。
— THE END —
☀灼見經授權發布。
昨天的推送《你的家,就是你靈魂的模樣!》一文,來源應是「第1整理術」而非「第一整理術」,特此更正並向作者讀者致歉,我們將更加嚴格核實,歡迎大家監督。
— THE END —
灼見
講新知識青年的故事
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觀點
聚合有愉悅感的藝術作品
微信:penetratingview 今日頭條: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