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同學聚會,小老闆周松習慣性發煙:來來來,老同學們,來根兒華子~~
凡是好這口兒的都接過來點上,我也很自然地接過來,剛沒抽兩口,旁邊校花大喊一聲:「阿張,你不是剛哭完窮說今年沒賺到錢,飯都快吃不上了,怎麼還好意思抽菸!」
啊?我很驚恐,我說:「校花,你莫要歧視俺們窮人,俺窮,就不配抽菸了嗎?」
校花拿出手機截圖給我看:「人家專家都說了,抽菸的人,越抽越窮,越窮越抽!」
這下,抽菸的同學們都沸騰了。
窮人連抽菸的資格都被剝奪了,還讓不讓人活了!
愛較真的同學馬上搜了下那些說「吸菸導致貧窮」的文章,我們也看了所謂調查的人群和數據,從頭到尾的看下來,越發認為這說法荒唐,典型的顛倒因果,將結果歸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絲特•杜弗洛早就在他們的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中嚴密論證,批評和駁斥了「上層人群」說貧困人口是「社會的負擔」、「弱國劣政的犧牲品」等居高臨下「何不食肉糜」式的觀點,並解釋了醫療、教育、融資、準入等各方面遠高於其他群體的社會環境摩擦成本才是貧窮的根源。只有從這些根源上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地解決貧窮。
他們認為,窮人生活壓力大,煩惱更多,經濟能力上限制了他們無法像富人一樣選擇減壓的方式。現在多數年輕人下班後釋放壓力幾乎都是通過街邊小攤三五好友聚眾喝一頓、連線電子遊戲可以通宵玩上一整晚、煲劇荒廢周末時間的方式來緩解工作上的壓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大眾現象,除了懶惰和享樂主義外,真正的根源是外部環境。
經濟學家並不是胡說八道,他們的結論是經過深入五大洲各個貧困國家和地區實地調研所得出的。比如:在一些貧窮的國家,由於地區環境惡劣,有饑荒有疾病,人的生存都是嚴重的問題。當你連吃都顧不上時,即使再勤奮、再聰明、再積極向上也幾乎沒有辦法擺脫貧窮。相反,在一些歐美發達國家,即便是懶惰、愚蠢、甚至享樂主義的普通人的生活品質都比貧困人口中的最勤奮、聰明、上進的人要好得多。這是社會結構下保障機制的不同反襯出來的社會情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觀點是:貧窮源於環境,只有環境的改變才能從根本上消滅貧窮。
再來看一下「吸菸導致貧窮」的所謂調查,就是混淆了「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根本沒有搞清楚是因為貧窮愁苦而吸菸解壓,還是因為吸菸解壓才導致貧窮,所以這樣的調查根本沒有意義。按照這樣的邏輯,其實很多原因都能導致貧窮,比如買衣服會導致貧窮、買化妝品會導致貧窮、喝牛奶會導致貧窮、喝可口可樂會導致貧窮……
這樣的調查結果受到網友的群嘲就不足為奇了:
但這樣譁眾取寵的文章還會造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跟近兩年控煙形勢日趨偏激、反菸氛圍日益濃厚有很大的關係,不管說什麼,只要「逢煙必反」、「菸草危害一切」就肯定是對,就會受到媒體的追捧,只站隊不站對,但莫要忘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民素質的提升,節奏也不那麼好帶了,是非曲直,老百姓心中有杆稱。
好好一場同學聚會,差點因為抽根煙而形成貧富兩群,我跟同學們開玩笑說,雖然我窮,但我勤勞正直有禮貌,是個勇敢努力積極奮鬥的「窮光蛋」,只不過心煩氣燥累了乏了抽根煙,不是懶人和壞人,你們有錢的不吸菸的人不要歧視我,吸菸的有錢的人也不要歧視我哦。
另外,真心想問一下那些磚家們:我抽菸,我窮,難道我就不配擁有人生?抽菸導致貧窮跟直接說「窮人抽菸可恥」有什麼區別?現在這個社會大環境,對抽菸的人,已經很不友好了,但吸菸產生的二手菸會影響別人,所以公共場所都不讓吸菸咱也理解,咱也配合,但反菸要有理,控煙要有度,這大過年的,拿菸民和窮人開涮實在是:
太過分啦!
太過分啦!
太過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