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2015年上海市空氣淨化器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公布4家不合格產品名單。格瑞衛康、EW10N、三個爸爸和小米等四個產品,被認為質量監督抽查不合格。其中,小米空氣淨化器還被備註:質量問題嚴重。該報告一出,馬上引起強烈反響。
半個多月前的聖誕節,北京小米公司樓下的清河小米之家,湧現出大批市民排隊購買小米空氣淨化器。那般熱鬧場面,與報告的嚴詞形成鮮明對比。一家號稱以技術立身,「為發燒而生」的科技標杆企業,卻屢屢曝出產品質量問題,從小米手機掉漆到屏幕貨不對板,再到如今空氣淨化器被質監局點名「質量問題嚴重」。這既在我們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畢竟小米網際網路營銷做得比產品好是大家公認的。
作為第一家用網際網路模式做手機的廠商,小米享受到第一波市場紅利,在短短幾年時間裡,就從一家創業型公司,發展成為中國最具潛力的創新性網際網路企業,並且市場估值高達450億美元,被稱為最有可能成為「中國蘋果」的公司。然而,營銷卻代替不了產品,去年底雷軍在國家會議中心用「很賈伯斯」的方式發布紅米 Note 3、小米空氣淨化器等新品。可「米粉」的尖叫還未散去,小米卻屢屢因為質量問題被打耳光。
不管小米承認與否,消費者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或許對小米來說,某一個手機,某一個空氣淨化器的質量問題只是個案,只是報表上的良品率問題,但這對消費者來說就是百分之百,質量問題就是質量問題,消費者會用腳投票。「小米營銷比產品做得好」,與其說是消費者對小米營銷手法的肯定,倒不如說是大家對其產品質量的調侃,號稱有追求的雷軍,聽了應該臉紅才對。畢竟,世界上沒有哪一家偉大的公司,是靠營銷吹出來的,即使如今估值高達450億美元的小米也不行,如果小米始終奉行營銷第一、產品第二,終究會被市場拋棄。
其實,小米產品屢屢出問題的背後,是遭遇了成長危機,高估值讓小米成為中國最有潛力的科技企業,也讓小米背上沉重的負擔,必須要由高成長來回應資本市場的期待。可事實上,當小米大步流星地在中國智能機市場超越蘋果、三星電子後,要維持其增長勢頭卻很難。調研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去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機國內出貨量同比下滑8%,出貨量首次出現下滑。調研公司IHS的數據則顯示,2015年上半年小米在國內的銷量為3470萬部,勉強領先於華為。這與雷軍預言,小米2015年將售出1億部手機的目標相差甚遠,2015年前9個月,小米僅售出約5300萬部。
當過去一機吃天下的策略失效之後,小米用了最粗暴的做法,一是犧牲消費者的感受,以三個月迭代周期推出新產品,為市場打雞血;二是全面撒網重點捕撈,市場什麼熱就做什麼,美其名曰生態圈。
可缺乏核心技術和打磨的產品,不是被消費者投訴,就是被人指責抄襲,雖然小米憑藉高超的營銷手法和公關手段都能涉險過關,但小米能一直如此嗎?靠此就能支撐起450億美元的估值嗎?靠此就能成為「最具潛力的科技公司」嗎?
相關合作、建議或投稿請加微信號
13488869266
一起探討家電服務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