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這裡的潛規則吧
人們私下交易
突然間
整座城市就置若罔聞了.
《聚焦》,是這部影片的名字,也是《波士頓環球報》的一個專欄的名字。
一個獨立的調查小組,一樁被雪藏已久的案件。真相與信仰,他們該如何抉擇?
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聚焦》,是這部影片的名字,也是《波士頓環球時報》的一個專欄。「聚焦」欄目由編輯羅比·羅賓森領導,擁有著一個獨立的調查小組,一共四位成員。環球時報新任總編輯上任後,開始指派羅賓森和他團隊緊跟一樁被雪葬已久的案件:一個天主教牧師對教區裡的孩子實施了性騷擾。
然而很快,他們發現,這僅僅只是開始.
在這起案件的背後,還隱藏了一系列案件:這位神父在6年的神父生涯中竟然性侵過130名多名男童!更讓人意外的是,他的事情並非沒有被曝光,而他卻在被曝光猥褻年輕教友後仍繼續保留原來的神父工作達30年之久。
神父們肆無忌憚犯下的罪行,最終,將會由教會為他們買單,替他們掩蓋。
天主教是波士頓的第一大教,信徒遍布整個波士頓,甚至是整個美國。當教會把人們心中的信仰化為手中的權力時,沒有人敢去質疑。因此,當環球時報的記者向法院申請公開能證明教會包庇性侵兒童的教父的資料時,遭到拒絕。因為,這名法官便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信徒。教會的存在是以世紀為單位的,就算是鐵的真相又如何與教會手中的權力對抗?報社被一再施壓,致力於為受害者維權的律師們也被吊銷執照。如果不是「聚焦小組」的堅持,也許這些事情將會永遠被掩埋在歷史裡,也許會一直發生下去,不為人們所知.
最終,面對當地官員們的阻撓,教會內外勢力的施壓,羅賓森團隊並沒有放棄,而是選擇頂住了壓力,最終將這些案件寫成了長篇報導發表於環球時報頭版。報導一出便引起了巨大的輿論反響,並獲得了當年的普利茲新聞獎。司法也將重新介入一系列案件,讓施暴者獲得應有的懲罰。
《聚焦》於2016年2月在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其實,在現實中,奧斯卡一直不願意觸碰講述醜聞故事的宗教題材電影。可這次,他們卻做出了一次「叛逆的選擇」,這足以證明了這部影片的震撼。《每日電訊報》評論說:「看完了並不會神清氣爽,畢竟,這樣的故事不應該以輕鬆的方式收場。反之,你會起一身雞皮疙瘩。影片展現了醜聞是如何一步步被揭露出來的,以及主人公們完成這項任務所必須擁有的勇氣和品德。」
▲ 導演託馬斯 · 麥卡錫在片場指導群戲,在《聚焦》之前,他還僅能算得上好萊塢的二線導演
這部影片吸引我的也正是這個,與著名影片《熔爐》相比,它沒有煽情,也沒有對教父狠狠的鞭笞。他只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客觀而直接。你就跟在他們身後,隨著他們一起去調查,和他們一起被真相所震撼。
我想我可能永遠也忘不了《聚焦》片尾基頓接電話說出的那句:「Hello, spotlight.」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說我們可能毀於我們自己熱愛的東西。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太多的媒體將精力放在了那些五光十色虛假繁華的事情上,真正願意且能把目光聚焦在那些真正需要聚焦的事件上的媒體又有多少呢?
▲ 演員瑞秋 · 麥克亞當斯與當年的人物原型在片場合影,他們當場為演員提供了最真實的表演參照
或者說,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大多數的媒體都和企業甚至政府達成了各種各樣的交易,真正不忘初心敢於報導真實發生的事件的媒體又還有多少呢?
若從事新聞,便去偽存真,執筆正義,擋住那雙伸向我們的罪惡之手,哪怕這雙手是來自於「上帝」。點擊觀看文字:楊雙
排版:畢鳳鈺
圖片:網絡
出品方:文傳團委學生會
文傳人自己的微信,文傳消息搬運工,娛樂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