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這樣的回答:
問:「你有沒有想過這麼美,可以把所有男的踩在腳底?」
答:「如果你這樣做,總有一天他也會這樣對你。」
翻翻林志玲的公開發言,類似「正確」的話比比皆是。
眼球早已經取代好形象成為當今新的人氣法則了。林志玲似乎始終(「過時」地)守著「好形象」,而不是「搏眼球」。
和琪琪一樣,林志玲收穫了讚美的同時,也收穫了「假」的標籤。
7
流行的選擇似乎是:寧「真」勿「偽」,而不論「真」後是否還有「小人」,「偽」後接的卻是「君子」。
很多人將「政治正確」打上「偽」的標籤後,就放心地捂住耳朵了;
而髒話、謾罵,不管多麼粗鄙,卻可以貼上「真性情」的標籤。
我是個過時的人,仍然不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會讓現在的人把B的同音字堂而皇之地說出來,並且覺得自己才最真,離真理最近?
⇧阿king陷入不解ing
8
《獨立時代》如果是一部今年新上畫的國產電影會怎樣呢?會不會引起鬨堂大笑?
琪琪和酸作家講的孔子有一種明顯的對應關係,她也處在被誤解當中,這種誤解令她痛苦不堪。
忽然想到,即使是二十年前,情況應該也是一樣的,我也許只是忘了而已。
嘲笑好的,正確的,崇高的,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最願意做的事。
近的有王朔,遠的--哪怕兩千多年前,耶穌宣稱他就是神的兒子的時候,不也一樣惹來譏嘲嗎?
9
也許不必怪嘲笑的人,更要怪人類歷史上既太多心懷叵測,也太多唯我獨尊。
但問題就在於此了。這個世界一定有真的真,確的尊,但如何才能找到並確信呢?
也許,道路看上去是反方向的。
自我、孔子、真主、佛陀、基督……不管你信誰,都不要以為你拿起棒子追擊「異教徒」就是掌握了真理。不明白自己就是一個常常陷入錯中的無知的人,你就變成了真理的敵人。
尤其是對於信仰基督的人來講,耶穌說的正是「虛心(心虛/靈裡貧窮)的人有福了」。(注意,耶穌說:我就是真理。一個自以為是的基督徒成了真理的敵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他成了基督的敵人。)
為什麼朋友圈動轍被撕裂,恐怕不是因為是非分明,而恰恰是人人皆有唯我獨醒的錯覺。
當你憤憤不平地說「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時,可能自己正處於真理的睏倦之中。
你把真理當成了指向別人的刀子,還是作為十字架背在自己身上?
10
《獨立時代》到了尾聲時開始充滿了頓悟的喜悅。作家、琪琪、小明、Molly,還有阿King都獲得各自的頓悟。
作家撞車後悟到:「貪生怕死」難道不可以解釋為「熱愛生命」?「好色」不也可以理解成「對真善美的追求」?
語言是一個陷阱,我們往往為其所困,包括前面所說的「臺語=坦白,國語=虛飾」這樣的公式,其實也是進入了這樣的陷阱。
而作家的頓悟揭開了這個陷阱上面的遮蓋物。
說國語並不一定就是虛飾,講臺語也不一定就意味著真誠坦白。
11
跟總是劍拔弩張的周圍的人相比,總是替別人著想的、溫柔的、「政治正確」的琪琪多麼像「偽君子」。
不過,看清了語言陷阱的琪琪也終於曉悟到:不要因為別人不相信而懷疑真善美,如果連真善美都懷疑了,那才是最可悲的事。
真諦其實早被說了一千遍一萬遍,人們都覺得是陳辭濫調,而到處尋求真諦而不得。
真、善、美,正像這些被說濫了的真諦,承受著被懷疑的命運。
12
我們以為我們獲得了解放,可未必不是又一種束縛。
在路上,陷阱與燈火一樣多。
同樣,把真理與愛背負起來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被束縛了,可難道不是真正的解放嗎?
在路上,有了燈光,就可以避開陷阱。
這時候,就是我的獨立時代了。劇中人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