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Research :超25萬人研究數據顯示,口服避孕藥可預防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

2021-03-02 MedSci梅斯


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是最常見的三種婦科癌症,對女性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危害。與卵巢癌相比,子宮內膜癌更為常見,由於其早期易發現,症狀更明顯,因此死亡率較低。然而,卵巢癌對女性來說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通常只有在卵巢癌擴散到其他部位後才被發現,是一種隱蔽性很強的癌症。近日,發表在Cancer Research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口服避孕藥可預防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停藥後,保護效果依舊會持續數十年。

 Time-dependent effects of oral contraceptive use on breast, ovarian and endometrial cancers.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超過25萬人的研究,調查了口服避孕藥與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之間的短期和長期的關係。研究收集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資料庫出生自1939年至1970年的256,661名女性。研究人員收集了參與者的自我報告的數據(包括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和國家登記冊中收集癌症診斷信息,直到2019年3月。通過使用Logistic和Cox回歸分析評估了口服避孕藥與癌症之間的發生風險。

結果發現,與從未使用人群相比,曾經使用口服避孕藥女性患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要低得多,而且使用時間越長,這種關聯越強。在停用口服避孕藥15年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風險降低了約50%。即使在停藥30-35年後,避孕藥對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依舊具有保護作用。

不同隨訪年齡,口服避孕藥與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風險比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將隨訪年齡限制在55歲時,口服避孕藥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但只是在短暫的時間內略有增加,在停用後幾年這種風險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說,在整個時間段內,口服避孕藥女性患乳腺癌風險並不明顯。

因此,口服避孕藥可以顯著降低女性患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而其對乳腺癌終生風險的影響有限。研究表明,在停藥後,口服避孕藥對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保護作用長達30-35年。另外,口服避孕藥的使用與患乳腺癌風險取決於時間和年齡。

原始出處:

Karlsson T, Johansson T, Höglund T, Ek W, Johansson Å. (2020) Time-dependent effects of oral contraceptive use on breast, ovarian and endometrial cancers.Cancer Research (2020). 

相關焦點

  • 協和醫生說:避孕藥傷身?你還活在清朝嗎?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陳蓉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博士劉紫薇一起告訴你,原來人流危害這麼大,原來保險套也有不避孕的時候,原來口服避孕藥早就不傷身還可以養顏治姨媽痛了?到底怎麼回事,快來打開視頻看看吧!(沒有wifi的同學可以移步下方觀看文字版)
  • 是否子宮內膜活檢:體重指數勝過年齡因素
    背景:臨床指南建議,有危險因素的異常子宮出血的女性應行子宮內膜活檢,以排除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癌
  • 加拿大品牌避孕藥害死人!
    服食避孕藥對女性身體造成損害,醫學界普遍認為服食避孕藥與出現血栓塞有關,早年加拿大衛生部文件更顯示,該國有至少23名女性,疑服用全球兩種最常處方的避孕藥後死亡
  • (中英):男性避孕藥出來了
    導讀: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開發出一種安全有效的男性避孕藥,一種新的候選藥物可能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避孕藥。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開發出一種安全有效的男性避孕藥,一種新的候選藥物可能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避孕藥。
  • 情人節之後,如何購買事後避孕藥
    免費的華人徵婚交友,租房工作及移民商機投資等資訊,超1萬用戶關注。它也有可能是這種類型的緊急節育防止在子宮受精卵的著床,通過改變它的裡面。B計劃一步是不一樣的RU-486,這是一種墮胎藥。它不會導致流產或人工流產。換句話說,它不停止的發展胎兒一旦受精卵植入子宮。所以,如果你當你把已經懷孕,它不會工作。如果你把它在72小時內,你們有過無保護的性行為後,B計劃一步可以減少高達89%,減少懷孕的危險。
  • 藥店專業銷售解決方案:四十歲以上的女性為什麼禁用緊急避孕藥?
    今天我在門店值班,來了一位大姐,大姐問:「這裡有避孕藥嗎?」 「有,大姐需要常規的避孕藥,還是事後的呢?」「什麼是常規的,什麼是事後的?」「常規的就是短效避孕藥,緊急的就是事後的。」「哦,我要事後的。」「我能冒昧的問問您的年齡嗎?」「問這幹啥?買藥還要查戶口啊!」「不是的,大姐是這樣的,這個緊急避孕藥的服用是有年齡限制的,您看說明書上都有啊!」「還真是呢,那為啥大於40歲的人不能吃呢?」
  • 超級訪問:晚期卵巢癌一線維持治療進入全人群時代
    尼拉帕利用於一線維持治療的Ⅲ期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PRIMA的結果具有劃時代意義。首先,雖然2018年的SOLO-1研究結果令人振奮,但是SOLO-1研究僅是針對BRCA突變的患者進行一線維持治療。而在卵巢癌患者中,胚系和體系BRCA突變的患者的總和也只佔臨床患者的20%-25%,近80%的卵巢癌患者的臨床需求仍未得到滿足。
  • 香港亞姐張家瑩子宮病變:我好多嘢未做
    ■亞姐張家瑩患子宮頸細胞病變,當時醫生曾建議她切除整個子宮拒割整個子宮不過開心背後,張家瑩早前接受訪問時透露數月前發現患上子宮頸細胞病變,讓今年31歲的她哭成淚人:「本來接咗拍杜Sir(杜琪峯)一部新戲,但入劇組前發現身體有啲唔舒服,檢查之下發現患上子宮頸細胞病變,好彩發現得早,醫生話我慨指數挨近cancer(子宮頸癌),當時 真系好驚,覺得自己將來每行一步都唔知為咗乜
  • FDA發警告:卵巢癌篩查或致誤判
    在這份申明中,FDA表示,尤其是對沒有出現症狀的婦女採取延遲預防性治療時危險更大,因為她們仍然可能患有較高的卵巢癌風險。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的估計,卵巢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五大原因,每年35至74歲被診斷卵巢癌的女性超過22000人。其中風險最高的是那些已絕經的婦女、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以及伴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
  • 《細胞》子刊:科學家首次發現地中海飲食能改善乳腺微生物,讓有益微生物翻10倍,或與預防乳腺癌發生有關丨科學大發現
    作者提到,之前有研究表明在乳腺癌動物模型中,口服乳酸菌可減少三陰性4T1乳腺癌腫瘤的生長[7]。而在人類中,口服乳酸菌可以增加的哺乳期婦女母乳中的乳酸菌數量[8]。這些證據暗示可以通過口服乳酸菌來增加乳腺中乳酸菌的豐度。
  • 婦科醫生:絕經期出現這種情況,馬上去醫院查子宮!
    「大姨媽」確實是脾氣大的一個親戚,但是它也是講道理、講規律的,正常的情況下,它每個月來的時間和走的時候都是固定的。
  • 卵巢癌: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其早期症狀女性不可不知!
    卵巢在子宮旁邊,位於輸卵管下方,正常情況下,卵巢大約3x5x2 cm、如同杏仁核大小。 這卵巢看上去不大,但其生理功能對女性,乃至對整個人類的作用,都非常巨大。 嚴格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卵泡發育來的,沒有它就沒有人類,這卵泡就是從卵巢生長、發育、排出的,女性盆腔裡所有的器官,包括子宮、膀胱、(部分)腸等都是有腹膜包裹保護的,唯獨卵巢因為要排卵,所以沒有腹膜包裹。 卵泡的數量是恆定的。
  • 確診25萬後,加拿大終於承認新冠可空氣傳播!加拿大開發口服新冠疫苗!
    10月初,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就已更新其指南;來自32個國家的239名科學家上書聯合國,公開呼籲衛生部門重視新冠病毒通過空氣傳播的風險。聯邦首席衛生官譚詠詩(Tamsa Tam)警告稱,未來幾周可能出現新冠入院和死亡高峰。秋冬季也是北美流感和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對各地醫院造成極大壓力。
  • Cancer Research: 脂肪細胞釋放外泌體促進黑色素瘤侵襲
    基質體細胞和癌細胞之間的交互聯繫導致了惡性腫瘤的進展。最近的證據表明,這種交互聯繫是由外泌體介導的一個顯著方式,即由大多數類型細胞分泌納米囊泡,並在細胞之間實現蛋白質、脂質和核酸的轉移。來自法國土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脂肪細胞(Adipocytes)分泌高豐度外泌體,其然後被腫瘤細胞吸收,從而增加腫瘤細胞遷移和侵襲能力。體外培養的3T3-F442A成熟脂肪細胞培養液中的外泌體(ad-exos)可以增加黑色素瘤細胞的遷移和浸潤能力。利用質譜研究人員分析了脂肪細胞的外泌體的蛋白質組分。有趣的是,這些小泡攜帶有脂肪酸氧化(FAO)有關的蛋白質,這在脂肪細胞中具有高度特異。
  • Hospital tries modern approach to treating pancreatic cancer
    Its overall five-year survival rate is 25 percent.「This is the most meaningful thing we』ve done in the past 10 years,」 said Yu. 「We are here to prolong the life of patients.」
  • 新避孕藥使女性一年只有3次月經
    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能讓女性一年只來三次月經的藥
  • 加拿大讓寵物避孕:或不閹割讓貓狗 改用避孕藥
    點擊上方標題下「加拿大家園」可快捷關注有朝一日讓寵物避孕可能就像帶它們去打預防針一樣簡單。本期話題「注意!
  • 研究發現:貓比25年前胖了!肥胖可致癌
    可你知道嗎,世界上胖子最多的國家已經是我們中國了。肥胖不只會毀了美感,還會毀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更能胖出癌症!醫學大數據顯示全球54萬人死於超重的癌症。近日,一項針對貓咪的研究證實,貓也比25年前更胖了,貓咪的肥胖率也在不斷增加。人們應該認真對待貓咪肥胖的問題了,這是個危險的信號📶,並不是可愛。貓咪的過度肥胖同人類一樣也會引發健康問題,比如:糖尿病、心臟病、癌症、關節炎等等。加之體型變大,其供氧負擔也會增加,從而也會導致呼吸循環系統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