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筑波科學城是日本著名的科學研究和知識中心,也是日本最具國際化特色的都市之一。筑波科學城位於離首都東京60公裡的筑波山麓,是完全由日本政府主導的項目典範。
筑波科學城的誕生最早緣於1961年日本政府提出的建立新城的設想。一方面通過將國立科研機構移出東京,可以緩解東京巨大的人口和交通壓力;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科學城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實現「技術立國」的目標。日本筑波科學城於1968年動工,耗資50億美元。
以科學研究為主的工業園區
科學城現共有300多家研究機構和2萬多名研究人員,聚集了全國31%的國立研究機構以及私人研究所,代表了日本的主流科學發展力量。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主辦1985年的筑波世界博覽會,筑波科學城提升了國際知名度,吸引了大批國際研究人員和跨國研究機構的入駐,並且擺脫了過去單一的科技研究的職能定位,逐漸變成一座城市功能較為完善的科學新城。2005年開通的筑波快線更拉近了筑波與東京的聯繫,為筑波科學城的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筑波科學城的研究領域包括高等教育、建築科學、物理科學、生物和農業研究、公共設施等,並在超導材料的分子結構、有機光學薄膜、極端高壓的真空室等方面取得了創造性的突破。筑波科學城作為政府產業的研究重鎮,在地震安全防禦、環境退化、道路研究、發酵科學、微生物學以及植物遺傳學等研究領域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
轉變發展模式
作為完全由政府主導的科學園區,筑波為日本的科技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不可否認的是,筑波的發展模式存在著明顯的弊端。首先,筑波以國家級研究機構為主體,並享有政府的財政撥款,園區內缺乏相應的創新激勵機制。其次,研究機構、企業、市場沒有形成完整的研產學銷的鏈條,研究成果轉化率較低。另外,園區的參與主體和運行機制都比較封閉,缺乏與國外先進文化與技術的聯繫與交流。在國際科技工業園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筑波科學城的弊端愈發顯現,並嚴重製約了自身的發展,甚至被一些學者稱為「科學烏託邦」。
1996年日本制定了《科學技術基本規劃》,將筑波科學城定位為信息、研究、交流的核心,並致力於筑波科學城的轉型與再發展。2001年國家級研究機構均轉型為獨立的管理機構,健全了機構的創新機制,消除了國有科研機構的制度惰性。在新的管理制度與科技政策的支持下,科研機構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並積極研發先進技術,推動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本文來源自《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