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竊聽史上,各國大使館的牆壁裡往往是藏著最多竊聽器的地方,所以許多國家的重要機構,都會選擇在一種稱為「籠子」的辦公室裡談論機密。
所謂「籠子」,就是安裝在房間中央的一個特製小房間,它的四周用金屬網屏蔽,地板用絕緣體隔絕,照明電也經過濾波,以防止電波進入或洩出。「籠子」內部沒有任何裝飾,家具都是透明的,一放竊聽器就露餡。
為了防禦蘇聯的竊聽,美國人在1976年冬天為大使館裝上的「反微波竊聽設備」就是一個「籠子」:他們在使館的窗戶上全部裝上了特製的金屬網做成的「窗紗」,在會議室和機要室的牆壁中灌注進能夠擋回微波輻射的鉛溶液,做成「鉛牆」,還在重要部門安裝了先進的「噪音幹擾器」,來掩蓋一些重要的談話聲。
蘇聯人也用類似的辦法防禦過日本的竊聽。他們把使館房間的牆壁、天花板和地板都做成雙層,用特製的透明玻璃做成多層玻璃窗,既隔音,又防止任何竊聽電波出入。為了以防萬一,他們還在室內安裝了「音樂電子脈衝器」,不斷地向空間發射,以幹擾竊聽。
「籠子」還意味著這個機密場所與一般活動場所嚴格區分開:人的進入被嚴格控制,辦公用品、生活用品、紀念品、禮品甚至工作人員隨身攜帶的任何物品進出,也都在嚴格的規章制度管理之下。
不過構築起「最安全的籠子」還只是第一步,要不斷保證「籠子」的安全,還得有常備武器。
在反竊聽武器中,最常用的是「反竊聽手提場強測量器」。反竊聽人員提著儀器在室內來回探測,另一個人則在室內各角落發出較寬音域和較高分貝的聲音,比如拍手聲或哨子聲。一旦暗藏在室內的竊聽器對聲音做出反應,竊聽器中就會產生微弱的電子變化。
「反竊聽手提場強測量器」能極靈敏地測到竊聽器中的微弱的電子變化,一點一點地接近竊聽器,直至準確對其定位,將其清除,甚至可以「防守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