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全市「保護長江母親河」公益訴訟專項行動啟動,養殖場汙水排放等被列入監督重點。
5月初的一天,巫山縣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科負責人趙月蘭收到一封群眾舉報信。根據線索,她驅車幾十公裡,趕往位於毛坪村與白洋村境內的3家養殖調查。
趙月蘭對當時的汙染場景是這樣描述的:養殖場旁的農田內滿是糞便,滋生的蚊蟲四處亂飛;大部分糞便與汙水直接排放到河裡。用「臭氣燻天」來形容當時的環境一點兒也不誇張。我們只好捂著口鼻四處察看。「至今想起來都讓人作嘔。」
經詳細了解,這3家養殖場的養殖設施簡陋,基本無糞便、汙水等處理設施,長期將大量糞便堆放在農田旁,形成廣泛性面源汙染,產生的汙水直接排入大壩河。大壩河流經三公裡後進入長江重要支流大寧河,糞便和汙水未經任何無害化處理,汙染了河水及周邊環境。
巫山縣環境部門收到檢察建議後,執法人員隨即展開調查取證,對養殖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立案,兩次向養殖場現場送達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
組織縣農委、畜牧局、大昌鎮等部門與單位現場辦公,研究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大昌鎮也成立工作組,統籌利用部門安排給3家養殖場的60萬元環境整改資金,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3家養殖場汙染治理整改到位。
一年多時間過去了,這幾家養殖場的汙染治理情況究竟怎樣?這次回訪中,縣檢察院檢察長牟國清、檢察官趙月蘭在現場看到了另外一種景象,幹糞發酵池、乾濕分離機、田間中轉池、汙水處理管網等糞汙處理設施一應俱全。以前的河岸、田間糞便看不到了,臭味沒有了,大壩河的水變清了,還可以作飲用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