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只有錦上添花,哪有雪中送炭。」
從山東青島的茅臺酒瓶子,再到廣東東莞的複式別墅,讓我再次想起了這句老話。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這話很殘酷,但很現實,即便你我不願意承認,也無法否認老祖宗總結下來的至理名言。
可是,萬萬想不到,現在「錦上添花」的事居然也帶到了走訪中來。
針對最近接連引發輿論關注的青島茅臺酒瓶子和東莞帶樓梯別墅、皮質沙發,中青報首席評論員曹林在自己實名認證的公眾平臺發文質疑,「類似家庭是否有以這種方式『送溫暖』的必要?」
在曹林看來,「送溫暖新聞稿」之所以接連惹出禍端,而且相隔2000公裡的兩個地方,竟然在走訪這樣的小概率事件中,被慰問對象都是巧合地在「女兒家中養傷」,由此引發輿情,除了事後回應的「表述不當」外,曹林還覺得「背後有不少值得地方反思的問題」,比如「送溫暖怎麼送,送給誰,怎麼傳播」。
曹林認為,東莞的老先生身患高血壓有中風病史,還遭遇交通事故,屬於「重大疾病群眾」,理應得到社區關懷。但另一方面,老先生能在女兒那裡得到良好的關照,有女兒一家悉心照顧,女兒家庭情況也不錯,最起碼單純從新聞看,並無「缺乏照料」之憂。
對此,曹林反問道,「這種情況,是不是缺乏『慰問』的必要性?」
曹林認為,「送溫暖」和「關愛重大疾病群眾」很好,能體現社區大家庭的溫暖,但這種溫暖應該是「兜底行為」,遵循花在刀刃上的必要性原則。再有錢,也不能讓「送溫暖」變成脫離必要性和實質性的形式主義。
對於曹林的觀點,我非常認同。過去,人們經常用「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來揶揄有關部門,對於青島和東莞而言,他們的年終「送溫暖」,至少在圖片呈現出來的條件下,多少有些為送溫暖而送的意思。
就像青島和東莞兩地在回應中植入的廣告所稱,一個是「動車小鎮」,一個是「億元村」,既然實現共同富裕,似乎真沒有非得在轄區居民中篩選出相對差一點的群體,送上幾百塊錢的過節禮品,他們真不差這點,此舉無疑就是我們開頭所說的「錦上添花」。
如果實在想在春節之際溫暖一下弱勢群體,還不如將這幾百份慰問品異地貢獻給更需要的群體,宣傳效果或許更佳,還不會惹出輿情。
經此一番網上熱議,不知道被慰問的老人血壓會不會升高?我想,起碼這些東西吃著也不香了。
評書大師單田芳在他的書中多次提到過,人人都願意錦上添花,從來沒有什麼雪中送炭。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親戚家的孩子考上了公務員,擺酒席慶祝,相信不管接到邀請接不到邀請的都願意來捧個場,為的是哪一天親戚家的孩子飛黃騰達了,自己好沾個光。
同樣還是這個親戚家的孩子,如果出了點事想找親戚們借點錢,估計除了真正至親外,別人早就躲得遠遠地,這樣的事躲都來不及,誰還敢上湊?
在嚴順開的小品《張三其人》中,由於態度產生了誤會,張三想去剛剛退居二線第一天的老領導解釋解釋,結果這時新領導也過來了並喊出住他,聽說張三要去找老領導,還故意說了句去吧去吧,一時間張三左右為難。
其實這樣的事想必大家在生活中都有體會,朋友升職了大家都會給他輪流慶賀,慶祝的宴席一茬又一茬,持續小半年都不帶誇張的。但你見過誰被革職了或者犯事了,門前依舊高朋滿座嗎?
這就是世態炎涼,人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