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潮汕人,一旦離開了家鄉,歸屬感就會變得特別強。從小父母就教育我關於潮汕的優良傳統和刻苦敬業精神。什麼紅頭船,李超人等故事,都被列入孔融讓梨和曹衝稱象等典故中,深深地印在我的成長記憶中,對我影響很大。父親對於潮汕自豪感的教育,絕對比我們潮語新聞聯播高一個等級。以至於我真的以為全世界都認識 TeoChew 或是 Swatow 這個詞。
可真正走出去之後,才感到了現實的骨感。
這裡希望能與您分享一段經歷。
記得那是2005年。那年回汕過暑假,一往如故地在電視上看到新聞在說我們汕頭在打造國際旅遊城市,國際文明城市,作為國際知名僑鄉,我們要這個那個這個那個……(這裡的省略號,您懂的)。於是我上Google檢索了一下Shantou,試著國際一下。
結果,有用信息幾乎為零。除了汕頭信息港上幾頁簡單的英語介紹政府政績之外,真心沒有太多可以被國際的信息。
當時我才開始讀大學,血氣方剛。回到英國之後,與在汕的一位英國外教朋友聯繫,創建了一個博客,用英文,寫汕頭。
當時也沒有想很多,畢竟很young,很naive,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可在後來短短的幾個月內,可能由於填補了網絡信息的空洞,訪問量居然劇增。
有外商聯繫,想了解到達汕頭的交通方式。有在汕外籍人士,紛紛表示全力支持。但令我意外的,是一些第二第三代的東南亞潮裔年輕人。他們在組織尋根之旅,希望尋求先輩的居住地。然而不懂中文的他們,只能通過英文來搜索信息。我的這個小網站協助他們訂到了酒店,以及到達汕頭的最佳方式。甚至還有一位新加坡的男生聯繫到了汕頭大學,在那裡讀了個學位,學習中文,研究潮汕文化。
通過這個項目和平臺,我接觸到了海內外的潮人群體。其實是很龐大,很有熱情與實力的。但是令我想不通的是,為何我一個小博客網站,竟成為他們尋根之旅的信息來源?說好的「國際僑鄉發展」平臺呢?
當時挺困惑的。
關上電腦,到市區走走,到老市區逛逛。看看那些潮籍後裔想要拜訪的小公園和百貨大樓,還有他們祖輩記憶裡的四永一昇平。幾乎是蕩然無存,杳無人煙。
與汕頭的親戚朋友聊天,有一群是無奈和感嘆,有一群則仍然覺得汕頭很好。當然,樂觀的那一群,很少出過汕頭。
對於當時20出頭的我,雖然血氣方剛地想做點什麼,無奈每次帶著海外的朋友回家,除了潮汕小吃能讓他們留下印象之外,其它方面,與中國的GDP數字完全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