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防護措施更有力了,除了人防,還有技防,以前可不是這樣。」坐在巡護的皮卡上,一路看著東灘的風景,袁賽軍向記者講起了他的工作。
袁賽軍是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管護執法科副科長,在這裡已經堅守了15年。2003年,他從部隊轉業到這裡的時候,保護區還沒有幾個工作人員,「那時候也沒有皮卡,出來巡查要麼是騎自行車,要麼就是泥灘裡步行,現在想想,當時的環境確實是相當的艱苦。」
東灘附近的不少農民世代以漁獵為生,自這片區域被劃入自然保護區後,開始明令禁止捕鳥、捕撈海產品等行為,使得捕鳥人失去了賴以謀生的手段,一度引發激烈衝突。當時的人們對保護區也沒有明確的概念,不理解自然保護的重要性。
「那時候,沒有技防設施,沒有監控,全靠人防。」袁賽軍憶起當年的經歷。崇明東灘吸引著大量越冬候鳥,每年冬季,偷獵者們都蠢蠢欲動。冬天的夜晚,灘涂上寒風刺骨,「我們在野外灘涂上,躲在蘆葦叢中,守候著偷獵者,沒有地方可以坐,只能坐在泥灘上。豎起耳朵靜靜地等待,不能說話也不能隨意走動,因為灘涂空曠,冬天的寒夜裡非常安靜,稍有點兒動靜就能傳的很遠,怕驚動偷獵者。時間長了,大家冷的發抖,只能背靠背依偎著互相取暖,偷獵者也狡猾,一有動靜就往蘆葦蕩裡亂竄,很難抓到現行……」
除了夜晚灘涂上的蹲守,巡護人員還需要在外面灘涂上巡查。曾有偷獵者用漁船從外面水域開到了保護區內偷魚。針對這種情況,保護區管理處購置了一條簡易的泡沫船,冬季駐紮在灘涂核心區域,安排人員進行24小時值守和巡查。船上的條件艱苦,進出不便,幾天才會有一次食物補給,淡水也稀缺,巡護人員用水需非常節儉。「洗手洗臉的就用江水將就著,只有喝的水才捨得用的淡水。」
如今,保護區不斷提高巡護執法裝備和執法管理水平,完成了信息管理系統開發、視頻監控建設,為野外巡護人員配備了交通、安保、通訊、照相記錄等設備,全方位提升了保護區現代化管理水平。通過多年持續開展日常巡護執法和冬春季反偷獵「夜鷹」、「春隼」專項執法行動,以及整治「高腳屋」、定置網、非法放牧、堆場等執法行動,有效遏止了對灘涂資源和自然環境的違法破壞和偷獵鳥類現象,為鳥兒提供了一個安全、美麗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