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前看了《大象席地而坐》,年後看了《狗十三》《大佛普拉斯》,這三部都是負能量滿滿的電影。
《大象席地而坐》時長接近四個小時,涉及黑社會老大「勾二嫂」、老人與兒子的關係、同學關係、母女關係,多位主角逃離掙扎生存的現狀,前往滿洲裡看所謂的「大象席地而坐」。
《狗十三》則集中在教育與成長的問題,孩子要按照父母成功的標準成長。
《大佛普拉斯》通過聚焦底層人物的非黑即白的單調世界以及上層人物的花花綠綠世界,凸顯權力的虛榮、生存的掙扎狀態以及公平正義的縹緲。
2
《大佛普拉斯》是一部政治隱喻電影。
一個是黑白世界,肚財撿垃圾,菜埔幫大佛設計師黃啟文守門,他們通過雜誌了解女人。
一個是花花世界,副議長、文化局長、藝術家不缺美女,酒池肉林,觥籌交錯。
尚不清楚肚財、菜埔這些名字在臺灣本土有什麼特殊含義,從字面看來,這兩個名字是難以望文生義的,屬於無名之輩,連名字都如此卑微。
這兩個世界沒有交集,各不相干。黑白世界容易讓人理解,窮人,沒有住在像樣的房子,在溫飽線上苟活。花花世界讓人羨慕,享不完的榮華富貴。
3
然而,有一次,肚財、菜埔這兩個小人物通過菜埔的老闆黃啟文的行車儀記錄視頻看到黃啟文與年輕女子的「車震」,看到黃啟文殺了前任的殘忍,看到黃啟文假髮掉下來之後的禿頭。
車震視頻,是屌絲熱愛觀看的素材。但是,看到殺人行為,人們首先想到報警。
肚財、菜埔沒有這樣做,他們去算命、保平安。很快,肚財喝醉酒後被撞死了。
奇怪的是,一方面,肚財沒錢買酒喝;另一方面,喝酒醉的人,往往是開車撞死別人,而不是被撞死。肚財出殯,沒有自己的遺照,唯一一張還是從網絡上找到的被警察抓住的照片。
4
常言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還有眾生平等的教義。老闆黃啟文負責設計一臺佛像。可是,這位設計者是一個搞小妹妹、殺害前任的人。
當這位設計者脫下假髮後,露出了跟他為人一樣的虛偽面目,沒戴假髮,他反而感到不習慣、不自在了。
這讓筆者想起了《倩女幽魂》第二部,蜈蚣精將自己扮演成人,法號普渡慈航,還能變成佛祖,「普渡眾生」,從中謀取利益,增強自己的法力。
倖存的菜埔自始至終也沒有揭露老闆的黑幕。他們說過一句話,司法機關是有錢人開的。
導演也說:「社會常常要講公平正義,但在他們的生活當中,應該是沒有這四個字,畢竟光是捧著飯碗就沒力氣了,哪兒還有力氣去講這些有的沒的」。
巴菲特說:只有當大潮退去的時候,你才能知道誰在「裸泳」。電影最後,萬人膜拜佛像。稍後,佛像倒下了,四處凌亂。
人們究竟從膜拜佛像中得到什麼,無人知曉。菜埔只是從廢墟裡挑出幾本封面是美女的雜誌。
5
《大象席地而坐》《狗十三》《大佛普拉斯》這三部負能量的電影是三個不同的故事,不會給出問題的答案。
正如《大佛普拉斯》裡作為旁白的導演說:「雖然現在是太空時代,人類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遠無法探索別人內心的宇宙。」
這是不斷創作的靈感來源。答案,固然又不是一部電影能夠給出來的。它們能做的,只有引起共鳴了。
負能量太多也不好,也要看到更多的正能量。正如《熔爐》裡面提到:「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