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國務院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新出臺的《意見》作為我國時隔37年重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配套文件,包含了多項與城鎮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磅」規劃意見,勾畫了「十三五」期間乃至更長時間內我國城市的發展藍圖,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歷史意義。
《意見》中的一處表述更是引起了社會熱議——「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上述表述被廣泛理解為:我們所居住的小區圍牆將要被逐漸拆除。雖然開放式小區在許多國家早已司空見慣,但在我國很長時間內實行小區封閉式管理的情況下,這一表述同時引來了大批支持和反對的聲音。
支持者認為,封閉式小區最早於1990在美國流行,但最終卻在中國、印度等新興發展中國家蔓延最廣,而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的城市則更推崇開放街區。如今,中國城市由於封閉小區的圍牆而被切割獨立,人們都是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城市,應該有更開放的壞境進行溝通交流;如今城市交通擁堵已經成為了城市發展的難題,就是因為我國雖然公路寬敞,但是由於封閉式小區的原因,使得支路與主幹道經常脫節,路網密度小,而一旦改成開放式小區,即可利用小區內部道路將主幹道和支路和次支路有效連接起來,形成密集和發達的城市路網,改善擁堵情況。
反對者則認為,一旦小區開放,將帶來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首先,安全方面,沒有了圍牆,開放了小區,外部人員隨時都可以輕鬆進入,物業無法有效管理,小孩也不敢在隨意在小區走動,居家安全也沒辦法得到保障; 第二,小區開放後,實現內部道路公開化,與我國頒布的《物權法》矛盾,因為根據《物權法》規定,建築區規劃的道路、綠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等,都屬於業主共有。而小區開放之後,這些權利該如何分配?第三,目前封閉小區的佔地面積並不大,而真正圈地厲害的是各類政府機關單位、高等學校及體育場館。如果要開放封閉式小區緩解交通擁堵,應該從此類地方開始。
目前雖然《意見》已經正式出臺,但是從其中的「原則上」「逐步」等表述可以看出,這一方案推行還有待進一步實地考證。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公益時報》聯合新浪公益、問卷網和鳳凰公益推出本期益調查「圍牆拆除,小區開放,意下如何?」說說你的看法。
來源| 公益時報
責任編輯| 於俊如
微信編輯| 皮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