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分享嘉賓劉毅強Michael是一位律師和公民社會活動家。他於2012年成立了非政府組織「國際法促進中心」,一直在中國和海外積極開展活動,現在在北京、海牙和貝魯特設有辦事處,並於2017年獲得了聯合國(ECOSOC)的諮商地位。劉律師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後,曾在耶魯大學和臺灣訪學,現在在荷蘭萊頓大學做國際法的博士研究。
Michael作為一名居無定所的世界公民,一不小心在疫情期間到了荷蘭。在荷蘭生活以後,對荷蘭的興趣點也會很自然的延伸到關心荷蘭的政治。荷蘭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國家,荷蘭人均每周工作29小時,全世界最低之一。荷蘭是所有發達國家中兼職工作比例最高的國家。但是荷蘭依舊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在穩定的增長,有很好的社會發展指數。讓人不禁會問,這到底是為什麼?而我又可以做些什麼?
第二位分享嘉賓紀衎是一位經濟學家,目前在Rabobank任職。紀衎是一位經濟學PhD,又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很喜歡歷史、社會及政治議題,同時也是一位斜槓文藝青年。紀衎不僅創辦了荷風公眾號,同時也是我們此間沙龍的核心成員之一。
在荷蘭攻讀博士的時候,紀衎接觸的多為國際學生,荷蘭社會的各種發展對自己的日常生活並無太大影響。直到畢業後,紀衎加入了CPB (The Bureau for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工作,讓她對荷蘭的黨派有了初步的認識。而現在的工作也會涉及到一些與政治有關的內容,例如比較各個黨派的政綱可能會帶來怎樣不同經濟影響。
現在,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會漸漸接觸到荷蘭的公民教育。作為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一代,更多了解政治生態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認識我們所處的社會的很好的方式。
第三位分享嘉賓劉偉,擁有社會學背景,在荷蘭生活工作了多年,可以說是一個荷蘭通了,曾經任職荷廣傳媒,目前是某NGO的核心骨幹。
在荷蘭,關心政治是國民教育的學習過程,國民教育不僅僅是愛國主義教育,其中很關鍵的是自己如何參與社會,如何發聲,投票是一個重要的渠道。荷蘭的很多亞洲移民注重職業技能教育和經濟,但忽略了國民參與,這也導致亞裔的政治聲音很微弱。
在劉偉看來,荷蘭政治無非是蛋糕怎麼分的問題。但其中很重要的是,如何照顧最底層的人,這是社會富足和公正的基本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