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一名67歲的巴士司機因非禮自己的繼女長達20年,被判八年又九個月和八周的監禁。
被害的繼女已經33歲了,20年,是什麼讓這個女孩20年不敢揭發繼父的惡性?
根據被害人的描述,在自己親生父親去世後,繼父成了當時租住在自己家裡的房客,並於1999年與母親結婚。從那一年起,繼父便開始了對她長達20年的猥褻與非禮。
女子12歲那年(1999年),繼父在服用某藥物後,對她做出了不良舉動,讓她感到害怕與羞恥,在那之後,繼父變本加厲,頻繁地溜進她的房間非禮她。
直到2013年,女子才將這件事情告訴弟弟,而弟弟建議她儘量鎖上房門。但這也只是減少了繼父非禮她的次數,同時隨著房門的鎖損壞,歷史又一次重演。
這讓女子十分絕望,但因為害怕母親不相信,同時也不希望家裡因為自己而產生爭執,她只能默默承受,並認為解決這件事情的方式只有「結束自己的生命」或「等到35歲之後自己購買房子搬出去住。」
一直到2017年2月21日,繼父又一次到她的房間對她進行非禮。實在忍無可忍的她於2018年2月23日,在弟弟和朋友的鼓勵下向警方報案。
在案件審理時,繼父稱因為第一次在做出這些不當行為的時候,女子並沒有反抗,從而導致他接下來的犯案。
沉默,是不少受害者甚至是家庭的常態。它首先源自於施害者的恐嚇與脅迫。它也源自於大環境的偏見,因為傳統輿論會譴責她們,輿論也許會把報警、起訴的人淹死。家庭和社會無法給她們保護,所以她們沒有勇氣站出來。
12歲的少女,對於很多東西其實存在非常大恐懼和不安,在心智不成熟的兒童或者少年時期,被性侵之後,容易罹患焦慮、抑鬱,創傷特異障礙:急性應激障礙或創傷後應激障礙。長期嚴重、持續、重複的侵害,可能會令受害人病情加重,且伴有人格改變。
癒合,不僅在於身體與心理,還意味著回歸社會,遭受過性侵的受害者,面臨著標籤化、汙名化、冷漠、誤解…他們只能選擇逃離社會,只因無處容身。
性侵兒童案,不只是家庭的悲劇,還是社會的警鐘,它的背後,是兒童防性侵教育的「留白」、家庭學校監管的「失守」、法律體系的盲點以及心理救助機制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