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2起詞彙講解 | 08:50起只聽點評 | 20:02起原文朗讀
▸ 到底什麼是 trauma?
▸ 疫情防控到底是公共衛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 團圓檔期將至,美國人能否保持社交距離?
『It’s Traumatizing』: Coronavirus Deaths Are Climbing Once Again
Deaths are far below the rate of the spring, when as many as 2,200 people were dying every day, but experts warn they are rising fast.
By the time Doug Raysby’s wife was allowed to enter his hospital room, it was too late to be sure whether he even knew she was there. After a feverish fight with the coronavirus, he lay unconscious on the bed. His wife cried through an N95 mask, while a computer tablet flashed a video stream of his children saying goodbye.
毫無疑問,剛剛過去的周末,世界頭條全在美國——
兩件事,一個是選情,一個是疫情。
選情這頭,川普支持者在華盛頓大遊行(Million Maga March),抗議大選過程中的舞弊,並且還請願到了國會和最高法院,明顯要給美國最高權力層施加壓力。
而且我還注意到,美國輿論現在可以說是兩極分化——
支持拜登的主流媒體當然一邊倒,認為川普的指責沒有依據;對其團隊在各州發起的司法訴訟也嗤之以鼻,認為只是小打小鬧,翻不了盤;
而另一邊,支持川普這一方,其中包括了絕大多數在美國的華人和華文媒體(有機會我們專門來分析),依然對於「缺乏魅力的拜登能夠獲得創記錄的7400萬張選票」表示質疑。
另外還有像什麼「投票軟體作弊」的證人證言,威斯康辛州「支持拜登的選票凌晨4點突然降臨」……這樣的指稱不絕於耳:
但是,這些消息有幾分可信?要我說,至少得看接下來川普團隊有沒有把這些「傳聞」轉化成入稟法院的「起訴理由」。
所以,美國大選的「瓜」尚未「瓜熟蒂落」——這個過程我們也會在「每日外刊摘要」中為各位隨時跟進。
而今天的「晨讀」,我要著重說一說新冠疫情——因為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的情況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糟,並且這種形勢的明顯惡化,其實就出現在最近幾天……
所以疫情這事,對美國、對世界,包括對「後選舉時代」的川普和拜登會有什麼影響?
還有上周傳出好消息的輝瑞公司疫苗這幾天又遭遇到怎樣的打擊?
這些問題我們今天一併聊。
這屏說英語,對英語不感冒的朋友掃描下面連結可以進入「純淨」乾貨版:
老規矩,《紐約時報》周末頭版頭條,一上來就是引述的一句話:
「這太給人創傷了」
traumatize 這個詞,首先一看就脫胎於名詞 trauma,表示「痛苦、創傷」。
這個詞祖籍在希臘,本來的意思就是「傷口」(wound)。
而英語中的 trauma 除了表示那種外傷、也就是物理的傷害,還可以是精神或者是情感層面的創傷。
所以像這裡的 traumatize(也就是 trauma 的動詞派生),表示「使…受創傷」。通常也可以表示一種精神上的傷害。
注意對這個詞的理解:traumatize 造成的傷害一是深,二是久。
比如說:他飽受戰爭經歷帶來的創傷。
He was traumatized by his war experiences.
像這裡的 traumatizing 就表示會帶來持續的、深深的創傷。
說這話的背景看冒號後面:新冠的死亡數字再度攀升。
所以這篇《紐約時報》的焦點顯然不只是感染新冠,而且是由此造成的死亡。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的死亡人數又再度攀升。climb 這個詞相當實用,約等於 increase 或者是 go up,只不過更形象生動。
並且提醒各位:climb 這個詞並不意味著大幅度的攀升,我也查了幾本權威詞典,作這個意思講的時候,climb只表示「數量、程度」的增長:
事實上,對於美國現狀,用 climb 這種措辭也是貼切的,因為下面導語就說了——
現在美國的死亡病例數遠低於春天的水平——那會兒每天的死亡人數多達2200人。
注意看, far below(遠低於),就能看出今年春季的時候有多糟糕。
這裡的時態堪記一筆——
were dying ——「過去進行時」無疑。拆解一下:
首先,過去時態沒問題:事情發生在半年前;
而之所以用進行時,中學語法就告訴我們了:就是為了「強調」那時候每天死亡人數破2000的場面。
不過,就算是比半年前好了不少,專家們也警告說:它們又在開始快速上升。
這裡的 they 指代的是什麼?就是這句話開頭的 deaths(複數的「death」),表示「死亡人數」。
這樣生離死別的場景,這篇《紐約時報》的正文第一段專門做了一番具體描述:
上面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當男主 Doug Raysby 的太太獲準進入病房時,一切似乎都已經太晚了,甚至他都可能無法意識到妻子來到了身邊。
這裡用詞都不難,一個悲劇故事的標準句式:By the time ...,it was too late to do sth.:當XX時間到來時,做XX事情為時已晚。
要確認某個事情為時已晚:it was too late to be sure…,
無法確認的是什麼呢?妻子來到了身邊(she was there)。
下面交待病情:在高燒不退的狀態下(feverish),與新冠病毒經歷了殊死搏鬥(a fight with the coronavirus)。
這裡的 feverish 顯然脫胎於 fever,也就是名詞的「發燒、發熱」。
注意 fever 這個詞的發音:第一個 e 字母不要發作/e/而是長音的/iː/,所以是/ˈfiːvə/;包括這裡形容詞的 feverish 規則也按這個來:
feverish 表示的就是那種「發燒發熱的」,比如說:帶發燒症狀的感冒就叫做 feverish cold。
像這裡指的就這位男主 Doug 伴隨著高燒一直與病毒抗爭。
而今他的狀況是:已經失去意識地躺在病床上(lay uncounscious on the bed)。
這裡的 lay 其實是另外一個詞 lie 的過去式。
——中學知識點回顧——
在中學我們就時常辨析這倆詞,lay 和 lie。
因為 lie 可以表示「躺下」,而 lie 的過去式 lay,剛好又跟另外一個詞的原型一模一樣;
而那個原型叫做 lay 的動詞,指的其實是把什麼東西「放下、擺放」的意思,也可以表示(鳥)產(卵),下(蛋)。
所以這裡說 Doug lay on the bed 是「Doug 躺在床上」。
關鍵是令人扎心的字眼——unconscious:「沒有意識的、神志不清的」。
而且這裡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語法、也是詞法現象——lay unconscious。
——語法小tip——
你看這裡的形容詞 unconscious 是跟在動詞 lie 的後面,相當於是 v.+adj. 的形式,而我們常說的不都是副詞跟在動詞後(v.+adv.)嗎?
實際上這種情況用一句話就說明白了:
如果動詞後面跟的是副詞(v.+adv.),通常這個副詞修飾的就是這個動作。比如說「愛得死去活來」就叫「love desperately」。這個desperately就是副詞。
但如果像這裡,動詞後面跟的是個形容詞(v.+adj.)的話,顯然這個形容詞修飾的不是這個動作,更像是在經歷這個動作後,整個句子的主語——也就是這個人——的狀態。
像在這裡就很典型:在經歷了與新冠病毒的殊死搏鬥後,躺在病床上的他是沒有意識的或者叫是神志不清的(unconscious)。
而在彌留之際,太太才獲準進入病房。最後一句也讓人很是唏噓——
太太哭泣都只能透過一個N95的口罩,而且透過電腦平板閃現的是孩子通過視頻與父親最後的道別。
這裡 computer tablet 就是電腦平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pad, 其中的 tablet 本來就有「寫字板」的意思。
而說「閃現著什麼樣的畫面」,就是靠這個動詞 flash:
a video stream 重點當然是 stream 這個詞,本意指的是「小河、小溪」,或者是那種一股股的流水。
而後來這個詞用到了網上,就表示那種在網上播放的「數據流、視頻流」。
這裡說的是:在生離死別之際,孩子都無法來到身邊,只能透過視頻來向父親道別。
這篇《紐約時報》的周末頭條,通過採訪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還有他們的家庭,讓冷冰冰的死亡數字變得豐富而立體。
好,接下來就看看這些鮮活的生命背後,美國還有歐洲正在面臨的疫情危局。
來,我們直接上數字。
美國疫情在上周五(就是我們的周六),可以說是霸屏各家媒體的頭版——僅僅是這一天,全美國就爆出超過181,100個新增病例。
18萬什麼概念?簡單粗暴就一句話:創下了美國感染新冠病毒的單日記錄。而且到禮拜六的時候(我們的昨天),又有超過12萬人新增感染。
所以就這麼說:按照過去7天的平均數,美國現在每天的新增感染人數都超過了14萬。
而且要命的是,在全美國50個州裡面,現在有49個州的7天平均感染數字都呈上升趨勢。
並且我看《紐約時報》還給出另一項統計——自11月7號到上一個周末,全美的確診數字增加了1,017,000,這又是什麼概念呢?
這是美國第一次只用7天時間感染人數就增加了整整100萬,可見病毒在美國擴散之快。
《紐約時報》我看直接寫進標題裡:上周美國爆出檢測成陽性的比率,是每323人就有一例,也就是超過了3‰。
包括這兩天最受關注的一例——特斯拉汽車的老闆埃隆·馬斯克,宣布自己「很有可能感染了新冠」:
原是他在同一個機器上由同一位操作人員進行了4次檢測,結果兩陰兩陽。
不過還好,我看馬斯克在推特上自述,說自己的症狀只是「小感冒」,所以就算感染也屬於「輕症」(moderate):
我們再看看看死亡人數。
除了三四月份的時候因為養老院內大量感染、致使單日死亡人數都在兩三千甚至三四千以上;但此後,儘管感染數字不斷攀升,美國這個死亡率倒是一直在走低,而且從絕對數字看也是維持在幾百人這樣一個相對的低位:
但這種情況在進入到11月份後又開始重新惡化。目前全美的單日新冠死亡人數都超過1000,比起上個月增長了50%。
而且更具體來看,日增1000+是什麼意思?
就在11月份已經過去的這兩個星期裡,第一周日均死亡數字是700人,到了第二周(剛剛過去這星期),7日平均的日增死亡數是1400人,足足比一周前翻了一倍。
所以現在讓美國主流輿論感到擔心的,不單單是絕對的數字,更是數字背後的趨勢。
這種趨勢性的擔心不只在美國。
像是歐洲這段時間情況也一直吃緊——義大利在上周五就又將多個區域增加為高風險的紅區。
政策出臺的背景則是:在上周早些時候,義大利的感染數字突破了100萬,並且上周五的時候又單日新增了4萬人感染。單日數字之高,是之前哪怕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春天都沒有出現過的記錄.
現在處於紅區的義大利人口,佔比超過義大利總人口的1/4,而且是包括了義大利最富庶的米蘭所在的倫巴第地區。
現在,這些地區人們的生活又像回到半年前——除了上班、必要的去超市以及健康問題外,居民們都不得出門。
另外情況類似的還有像德國:在上周五的時候也爆出了單日感染的最高數字23,000+,而且這還是在部分地區已經下了封城令的情況下。
所以整個歐洲疫情的勢頭是有增無減。
當然這其中只有一個例外——先前情況已經糟糕到舉國封城的法國,終於在封城令下達的第二個星期,新增病例數和入院數字都出現了大幅下降,也算是讓疲於應付的歐洲看到一絲希望。
另外說回我們亞洲,情況相對更好點。
但是就在昨天,路透社報導,韓國又新增了208個新冠病例,這是自9月以來的單日新高,而且是韓國連續八天保持三位數的增長。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自上周五,韓國已經開始對沒有戴口罩就上街的人實施強制罰款。
所以總的說來,世界範圍內,除了像中國這樣的少數國家外,世界人民都很鬧心。
我們接著說回最讓人揪心的美國。
面對如此疫情,美國的頭頭腦腦究竟什麼態度?
拜登這頭自不必說。我看周五的時候他專門發表了一份措辭嚴厲的聲明,其中除了提到美國現在日均死亡1000人、目前在院的有7萬人,他還特別向川普喊話,其中的一句大實話:
我是「當選」總統了,但直到明年之前我都沒法「成為」總統,而這場危機不會由著我們日程表的日期來安排,疫情現在正在加劇。
而對比拜登的著急,川普倒也是在周五出來講了話。川普在白宮的玫瑰園裡說,政府不會像歐洲或者中國那樣搞封鎖。
不過他更被媒體抓住了一句話,是他含混其詞地講到:「不管未來會發生什麼…誰知道那會兒到底是誰任下的政府,我猜反正時間會給答案…而我可以告訴你的就是:至少本屆政府不會搞封鎖,因為沒必要。」
結果川普應對疫情的這番話,反倒被媒體用來解讀為是川普準備要交權的信號。因為他已經暗示下屆政府恐怕不再會是自己。
另外除了焦點被模糊的這番話,川普在當天發言中倒是表示說,會在4月份的時候有望向全美國推廣疫苗——除了紐約州以外。
不過這次川普的許諾倒不像是空頭支票——因為在他之前,美國抗疫專家福奇博士也對4月份推廣疫苗給到了比較明確的預測。
只不過這當中,川普還有意 diss 了紐約州一把。倒不是說他手握疫苗偏不給紐約人用,而其實還是民主黨把持的紐約州自己「作」——之前似乎是避免川普借疫苗的研發進展為自個兒邀功,所以紐約州專門規定,就算是聯邦批准使用的疫苗,要想在紐約州使用,也必須經過該州自己的批准。
所以,「紐約州孤立」算是此前大選中「黨派政治」的結果。
但是說到黨派政治,此前在大選期間,各州採取的對策基本上是以政黨為界——偏向民主黨的州,普遍強調疫情管控要嚴;而共和黨把控的保守州則普遍放得開、不怎麼設防。
但是這幾天有意思的是,隨著大選投票已經結束,疫情對於選情已經不再構成影響,現在這些原本硬剛的保守州的州長們,最近兩天倒真的是啪啪打臉——
包括這一波疫情漲得最猛的北達科達州——該州在周五的時候成為美國第35個要求公眾場合必須佩戴口罩的地方州。
另外像是支持共和黨的鐵桿猶他州,該州州長此前也一直反對強制佩戴口罩,不過早在上上周,也就美國大選剛剛落幕的時候,該州長就直接發表電視講話,非常嚴肅地宣布:猶他州進入為期兩周的緊急狀態,並要求公民佩戴口罩。
所以在這一波疫情面前,似乎有一個明顯的趨勢——感染疫情最嚴重的都集中在像猶他、內華達,南北達科達州以及阿拉斯加、阿肯薩斯…這樣的一些中西部的保守州。而目前恰恰也是這些州在選完總統過後,在疫情的現實面前,開始變得更為務實——至少是越來越實際地「把口罩重拾」。
此外最後的最後,圍繞上周橫空出世的好消息——輝瑞公司聲稱早期分析的有效性達到90%的新冠疫苗——在這一周也被頂上了輿論的浪尖。
原因倒很有意思:並不是該疫苗被發現存在多大的問題,而是一些傳聞觸目驚心。
剛好昨天BBC圍繞這疫苗的三大傳聞做了個梳理——
其中第一個大家前段時間可能就聽過——比爾蓋茨和他的基金會在大量捐款扶持疫苗研究的背後是另有所圖。
有一條在上周分享最多的帖子,說整個新冠疫情就是一個陰謀,就實際情況遠沒那麼糟糕,但之所以傳得那麼厲害,就是為了忽悠人們去接種疫苗;而這些由比爾蓋茨基金會資助的疫苗當中,其實是暗藏了「可追蹤的小型晶片」。
你還別笑,根據5月份 YouGov 的一項民調數字,28%(也就是超過1/4)的美國人都相信「比爾蓋茨想要通過疫苗來向人類植入晶片」,而這個比例在支持共和黨的人當中更是高達44%。
另外本周離輝瑞疫苗更近的消息——美國極右媒體 Newsmax 的一位白宮記者在推特上發了幾段文字,指名道姓要讓人們對輝瑞疫苗當心,因為「這款使用信使 RNA(也就是mRNA)技術的疫苗,在接種後會改變你的 DNA」。
儘管各路權威專家都出來表示,把一個 RNA 注入人的體內,並不會對人體細胞內的 DNA 做出任何的改變,但這個說法依然流傳甚廣。
另外同一篇文章裡,這位右翼記者還拋出數字,說「75%接受了輝瑞疫苗的志願者都出現了副作用」。
但是包括努力查證該消息來源的BBC在內,並沒有找到「75%」的統計數字來源何處——包括記者本人BBC也去聯繫了,人家雖然無法給出這個數字的來源,但同時依然捍衛自己的立場。
所以圍繞疫情,似乎或明或暗折射出的依然是美國社會的分裂——挺川派、倒川派這兩大陣營目前是劍拔弩張,誰也不讓。具體到當下的疫情,目測對於政府管還是不管、管多還是管少,紛爭和對立仍將繼續。
接下來我們似乎可以推知的只是——美國對疫情管到哪一步,很大程度要看白宮大位在何時能夠水落石出。
不過不管誰當選,以美國目前這樣超3‰的感染體量,恐怕在疫苗大規模使用前,這波疫情狂潮怕是很難剎住。
尤其接下來,感恩+聖誕元旦假期將至,在這堪比中秋加春節的團圓檔期,要想像福奇博士所講的那樣——家人間不要走動,隔著屏幕互致問候,各吃各的火雞——在多數美國人那裡怕是行不太通。
所以,美國疫情接下來最危險的時刻恐怕還未到來。
這點對全世界來講,當然也不是什麼利好。
也奉勸各位:
凜冬將至,做好過冬的準備。不到明年的三四月份,我想全世界的抗疫情形勢還很難回春。
歡迎有定製需求的學校和老師聯繫小沈老師(tigerteacher2019)。
traumatize
[ˈtrɔːmətaɪz] v. 使受精神創傷
climb
[klaɪm] v.(數字、數量)升高,攀升
unconscious
[ʌnˈkɒnʃəs] adj. 不省人事的,失去知覺的
重點詞造句練習:
母親的死令她痛苦萬分。
(參考例句下期公布)
上期參考例句(查看上期)
I watched the men rake leaves into heaps.
原文 :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4/us/coronavirus-deaths.html
編輯 | 大臉 校對 | 橙子 排版 | 椅子 剪輯 | 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