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我們平時看影視劇一到晚上就經常能聽到這句話,在中國古代,人們應對火災其實還有很多方法。今天我們就用100秒的時間,來看看中國古代的消防手段。
如果你去過甘肅的大地灣遺址,就會發現在那邊的城牆上覆蓋著很多泥土,這其實是古人們想出的一種分隔技術。他們將溼潤的泥土附在草木等可燃物上,形成一層保護層。看來現代的「防火塗料」也不是啥新鮮玩意啦!
大地灣遺址
防火牆
在我們的印象中,故宮中的房子基本都是木質結構,可能有細心的朋友見過在裡面有一間間無門無窗的房屋,這些其實是紫禁城內的鑾儀衛倉庫,它的內部是一堵5米厚的防火牆。
故宮
它們的主要作用是當建築著火時,飛散的火星不會隨著氣流進入其他房間,引發更大的火災。現代建築中這樣的結構依然被沿用。不得不說中國古人還真是機智啊!
一提到徽派建築,一般就會出現這種標誌,這個其實是防火牆的升級版「馬頭牆」。明朝弘治年間徽州府城火患頻繁,徽州知府何歆提出每五戶人家一伍,共同出資,用磚砌成「火牆」阻止火勢蔓延,在全徽州強制推行。
一月之內,徽州城鄉就建造了「火牆」數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燒連片的問題。現在在我國的江南地區經常可以見到它的身影。
走在大街上,每隔一段距離我們就會看到地上的消防拴,其實這些古代早就有了,明清宮殿的門口都會設置一些大型水缸,其實它們的作用就等同於消防栓,而且從唐代開始,人們開始使用皮袋、濺筒滅火器滅火。
故宮裡的大水缸
到了北宋,有了水袋、水囊等方便攜帶的工具,當有火情時,眾人拿著這些工具滅火,就跟今天的滅火器一樣啦。
隨著城市的發展,防火救火不再是從單體建築出發,而是轉向城市消防規劃。在宋代,很多城市裡都設置瞭望火樓,一旦發現城中有火情就及時報告,以便官府組織救火。
青島的望火樓
望火樓也就是中國最早的專門消防站啦!在清明上河圖中就有它的身影。
中國古代人民為了對抗火災體現出了超高的智慧。到了秋天,天氣越發乾燥,大家一定要注意防火,保護生命財產安全呀!
更多精彩內容,戳下面
▼
朝代:秦朝 | 唐朝 | 宋朝 | 明朝 | 清朝
閒談:蘇軾 | 呂雉 | 韓信 | 豬毛 |慕容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