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磴口縣森林公安局民警巡查中,在黃河溼地遷徙的候鳥中觀察到了斑背潛鴨。據《內蒙古野生鳥類》記載,該鳥在內蒙古自治區僅分布在呼倫貝爾市和鄂爾多斯市,但也是比較少見的一種旅鳥,這次在磴口境內觀察到它,確屬罕事。
磴口縣森林公安民警在磴口縣黃河溼地候鳥棲息區域,通過望遠鏡觀察到了一種黑頭黑頸黑背無冠羽、金黃色眼圈、嘴基有一白色寬環比較別致的候鳥,該鳥與白天鵝、紅頭潛鴨、赤麻鴨、赤嘴潛鴨混雜在一起覓食、嬉戲,很是自在。民警拍下了照片,返回單位仔細查閱資料進行辨認,最終確認是斑頭潛鴨,經諮詢巴彥淖爾市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中心確認在巴彥淖爾市未見過該鳥。斑頭潛鴨的出現又為磴口縣野生候鳥隊伍增添了新成員,擴大了野生動物資源種群數量。
斑背潛鴨體長42-47釐米,翼展68-75釐米,體重750-1350克,是中等的體矮型鴨。雄鳥背灰,無羽冠;雌鳥在嘴基有一寬白色環。求偶炫耀時雄鳥發出咕咕輕聲及哨音,雌鳥回聲生硬粗啞,其他時候極安靜。多在沿海水域或河口活動,有時光顧淡水湖泊。善遊泳、潛水捕食,以甲殼類、小魚、軟體動物及水草植物種子為食,以群棲居,繁殖於亞洲北部,越冬在溫帶沿海水域包括東南亞及菲律賓,內蒙古較少見。屬於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即我們常說的「三有」保護動物。文/圖:馬學獻 常瑋
編輯:陳姝萍
審核:李星雨
監審:王治貴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微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