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子補益之功聞名四海,產棗的棗樹是中國原產,最早的文字記載已有三千多年,最長壽的一顆棗樹在山東慶雲縣,已有1600餘年,至今枝繁葉茂,因唐代開國大將羅成用其拴過馬,被稱為將軍樹。
棗樹除了棗子藥食兩用,棗樹根,棗樹葉,棗樹皮,全是良藥。各有對症所治。
&棗樹根&
秋後採挖棗樹根,鮮用或切片曬乾。
味甘,性溫、歸肝、脾、腎經。調經止血,祛風止痛,補脾止瀉。主治關節酸痛,胃痛,吐血,血崩,月經不調,風疹,丹毒。
選方:
1、治蕁麻疹(風丹):棗子根同樟樹皮煎水洗浴,日二次。(《四川中藥志》)
2、治關節酸痛:棗樹根一兩,五加皮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3、治胃痛:鮮棗樹根二兩,豬舌頭一個。燉熟吃。(江西《草藥手冊》)
&棗樹葉&
棗樹葉,主治小兒季節性發熱、瘡癤等。
性味甘溫,微毒。
選方:
1、治小兒季節病以後,持續發熱:棗葉一握(切),麻黃一兩(去根、節),蔥白一握(切),香豉一分。
上藥,都以童子小便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三、四歲兒溫服二合,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來自《聖惠方》棗葉次子)
2、治反胃嘔噦不止:幹棗葉一兩,藿香五錢,丁香二分。
上藥,搗細羅為散。
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即去生薑,不計時候,和滓熱服。
(來自《聖惠方》)
&棗樹皮&
棗樹皮,全年皆可收採,春季最佳,用月牙形鐮刀,從棗樹主幹上將老皮刮下,曬乾。
性溫,無毒。收斂止瀉,祛痰,鎮咳,消炎,止血。治痢疾,腸炎,慢性氣管炎,目昏不明,燒燙傷,外傷出血。
選方:
1、治目昏不明:棗樹皮、老桑樹皮等分。燒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一月三洗,昏者復明。忌葷、酒、房事。(《綱目》)
2、治腹洩:棗樹皮一束,炒焦為末。車前子三錢煎湯送下,早晚各服五分,飯前服。(《中藥通報》2(3):122,1956)。
3、治菌痢、腸炎:老棗樹皮,除去泥垢,研成細粉。每次衝服三分,每天三次。(《全展選編·傳染病》)
4、治刀傷:棗樹皮三錢,當歸一錢。各炒為極細末,瓶裝備用。如遇刀傷,流血不止,以此藥粉幹撒患處,結痂牢固,不易感染。(《中藥通報》2(3):122,1956)
6、治燒燙傷:棗樹皮,烘乾研粉,加倍量的50~60%酒精浸泡24小時,過濾。濾液每100毫升加樟腦5克,蟾酥2.5克。用時噴霧於傷面,或用棉球輕輕擦拭。(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提醒提醒:由於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