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起演員史蒂文奧格,恐怕沒有幾個人會知道他是誰,但如果提起他在電子遊戲《GTA5》裡扮演的崔佛,恐怕不少人腦海裡就會出現他那張搞怪而暴躁的臉,這個角色因為深受大家的喜愛,在中文網際網路上被親切的稱為「老崔」,所以對國內大部分玩家和觀眾來說,他們只知道「老崔」而不知道史蒂文奧格這個人。
雖然「老崔」這個角色讓史蒂文奧格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但他的本職工作依然是個演員,在很多中國劇迷熟悉的美劇之中他都曾出現過,比如《疑犯追蹤》、《行屍走肉》、《西部世界》等等,但無奈咖位不夠大,所以每次只能出演一些配角角色。2019年,一部名為《長路簡史》的電影上映,當了一輩子配角的「老崔」終於在這部電影中當了一回男一號,但可惜的是,他這次的角色有著男一號的名卻只有當配角的命。
我是1988年出生的,如果您跟我是同齡人,相信小學時候一定都有學校集體組織觀影的經歷,在那些歲月中,曾經有一部電影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離開雷鋒的日子》,因為在那部電影中,出現在片名中的雷鋒在開場不久便犧牲,剩下的戲份都是喬安山在昔日戰友雷鋒的精神激勵下堅持做好事。而這部《長路簡史》也差不多,在影片開場不久後,身為父親的「老崔」便突然去世,留下了未成年的女兒獨自闖蕩世界,因此我覺得,這部電影翻譯到中國應該改名叫《離開老崔(爹)的日子》。
這部電影一上來便為我們展示了一對「特別」的父女:由史蒂文奧格扮演的父親克林特和由塞布麗娜卡彭特扮演的女兒諾拉。之所以說他們特別,是因為他們是活在現代社會中的「遊牧民族」,一輛老式的房車既是他們的家也是他們的馬,從諾拉還未記事時起,克林特就載著她不停的走在路上,他們沒有方向沒有目的,父親克林特總是會給女兒講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識,他甚至從來沒讓諾拉看完一場完整的電影,因為他覺得看到結尾並不完美,看到一多半自己想像出結尾才是完美。對於父親的生活哲學,漸漸成年的諾拉卻開始有了逆反的心理。
可以說這部電影的前三分之一同《不留痕跡》十分相似,毫無疑問,如果劇情繼續發展下去,父女二人勢必會爆發衝突,甚至像《不留痕跡》那樣分道揚鑣,但就在這時候,父親克林特卻死了。
我們都知道,對一個人成長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會不習慣甚至痛恨父母對我們的影響,但在漫長的生命之中,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可避免的走到父母曾經的路上。諾拉也是如此,在父親克林特死後,她因為生活慣性依舊按照父親曾經的方式生活,卻很快發現自己不適應,於是她扔掉了父親的遺物,選擇融入社會,她住進了正式的房子裡、看到了完整的電影、吃到了熱乎的食物、融入到了一個熱鬧的大家庭、甚至找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但到最後她才發現,這都不是自己要走的路,而那個死去的父親,早就給了她真正的指引。
這部電影可以說有些沉悶和無聊,沿途的各種美好風光似乎才是這部電影的真正加分項,但我在看完之後卻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究竟應該如何走在這世界上。很多人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覺得父親克林特的所作所為很不負責任,但在看過諾拉與親生母親的對話後我們卻能夠發現克林特這麼做有多麼的偉大。他獨自承擔了撫養權,為自己的女兒戒了酒,他不停地上路並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給女兒一個永遠新奇的世界。從影片中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克林特一開始沒有選擇上路,那麼他將在一個貧苦之地艱難的撫養著自己的女兒,讓諾拉最後成為跟片中那個印第安女孩一樣的平凡而又孤獨的女孩兒;而他們走在路上,一切便都不一樣,雖然還未成年,但諾拉已經見識過荒漠之中的長河落日,曠野裡的滿天星鬥,她能給你講述人的瞳孔有多少種不同顏色,也能給你描述太平洋裡的章魚如何的神奇。
「在路上」這個詞兒這幾年在國內有點爛大街的意思,但在我看來這仍是一個積極的詞語。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選擇一輩子呆在一個地方,有的人選擇永遠走在路上,無論你怎麼選擇,都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別人告訴你的只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法,真正要如何認識這個世界,還要靠你自己去走,去試。就像片中的諾拉一樣,試過不同的路,才知道父親當初給自己指的才是那條正確的路。
我最近做了一件在別人看來非常愚蠢的事情,那就是在沒找到下家的情況下辭職。誠然,現在不是一個離職的好時機,疫情還在肆虐,經濟依舊疲軟,但我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再這麼呆下去,因為這個地方已經讓我無比壓抑,既然如此不如選擇離開,去試一試別的路。有人勸我等待一個好的時機再離開,等疫情過去、經濟再次騰飛的時機,但真到了那個時候,誰又能知道有沒有別的事情會拉住我呢?想上路就得馬上走,如果一直要等萬事俱備才動身,恐怕那時候我也衰老,失去了認識世界的興趣。
人生的道路可以很長也可以很短,這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的選擇,有些路要自己親自去走一趟,才能知道那是不是自己要走的路,認識世界的方法論有千萬條,你不去試試,怎麼會知道對錯呢?
你就一條命,想怎麼活就怎麼活吧
《兄弟》:殺死那個俄羅斯人
《屋頂探險家》:生命中的一次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