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最牛是並不以劇情見長,即使你知道劇情,但在家長裡短裡,總是能帶來對生活新的理解。」在外企工作的90後白領劉圓圓說。
前《彭博商業周刊》記者施鈺涵對此也有同感,她更偏愛醫療劇,幾乎將日本相同題材的劇都刷了一遍。之後就留在了「日劇坑」,追看各種日劇。
她愛看美劇的朋友和丈夫都沒辦法理解她的喜好,「有一次,我帶著我老公看《深夜食堂》,他說,『吃兩頓飯能撐一集?』,簡直不敢相信,哈哈。」
「我現在覺得美劇特別燒腦,就不想看了。相比之下日劇更容易『進入』,準入門檻低。而且,我喜歡更有味道的臺詞。」施鈺涵之前看醫療劇,看的是美劇《實習醫生格蕾》,但現在她更願意看日劇《醫龍》。
比起「每一集展開都不一樣」的《實習醫生格蕾》,她覺得日劇是在相似的大框架內進行小細節趣味的調整,不會有特別大變化。
施鈺涵也聊到了日劇對她的啟發。去年她和家裡人關係比較緊張,在那時她剛好在看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有一集講飾演金牌房產中介的北川景子為一對跨國情侶尋找適合文化完全不同的兩人居住的房子。最後的解決方案是,他們把房子隔開了。北川說:「日本的美德是默默體諒,不用時時刻刻看到對方,這樣才會彼此牽掛,所以,只要在同一屋簷下慢慢變老就是一家人。」
「怎麼處理家人之間的空間和距離其實是生活中一個特別小的點」,施鈺涵說,「但是只有日劇會把這種事拿出來,通過故事、場景和人物的心理變化,從裡到外地審視。」她看了以後,突然就領悟了,「家人就是默默關愛」,而不一定是要黏在一起。
「所以我老公經常吐槽我說,你他媽的人生道理全是從日劇裡學的吧?!」
武漢理工大學日語系教授梁憬君認為,日本文化對於生活方式的理解不僅僅局限於日劇,日本的綜藝節目,比如住房改造類的,對國內裝修方面也有很大的啟發,日本設計師更添加了對人的關懷,更注重實用性,處處隱含巧妙的構思。
對於工作和生活的「普遍專業」是施鈺涵的另一個收穫。她最近愛看的一部日劇是《chef~三星校廚》。這部日劇講了米其林三星餐廳主廚星野光子被同事陷害,只能去學校飯堂給孩子們做校餐來謀生。學校食堂的營養餐通過法律規定了營養成分比例,員工一直以來只注重營養不注重口味,因此校餐非常難吃。星野光子本著不論做什麼食物都要做出「最高的美味」的精神,一集一集推進,將校餐也做出了星級餐廳的水準。
「這種較真,放在日劇裡你會覺得特別自然,因為人家的國民性就是這樣的。比如說他們為了文件上一個特別小的錯誤,加班加點;生產文具的時候,線都要怎麼怎麼對齊,我都覺得是很正常的。如果讓美劇來糾結這些情節的話,我就會覺得很奇怪。」
她說要理解日劇,存在一定的文化上的障礙,家裡的書架現在有兩層專門用來放日本文學和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