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蒸汽工場」關注我們
本期內容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一定知道什麼是"定格動畫",
不過你知道什麼是"動格動畫"嗎?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之前有提到過的定格動畫泰鬥 菲爾-蒂皮特 和他的動格動畫~
小提示:
這篇也是長文,
第一部分 是菲爾蒂皮特的介紹,
第二部分 是動格動畫的介紹.
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拖拉到對應位置閱讀哦~
另外,本文共有3個視頻,其中有一個是定格動畫版的<<侏羅紀公園>>,很值得一看哦!
想看其他定格動畫電影的童鞋,可關注本微信公眾號,菜單欄——定格世界———動畫放映廳查看。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白金名人堂的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特效技術泰鬥:
菲爾-蒂皮特Phil Tippett
居然沒有什麼好看的照片,
藝術照居然有股濃濃的樓下老伯的氣息...
Phil Tippett出生於1951年, 美國加州伯克利.
他本身是一名電影導演,視覺特效先驅,定格動畫大師,在怪物設計和角色動畫方面有著卓越的成就.
至今,他已經從事電影特效工作40餘年,總共獲得了2座奧斯卡獎,6次奧斯卡提名,1座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4次學院獎提名,2座艾美獎.
真可謂是叱吒業界,一路走過了美國好萊塢視覺特效技術發展的春夏秋啊.
真是太樸素了,人家說"男人工作的時候最帥",
可老爺子的工作照就像是剛買完菜路過,順便來探班的大伯...
..您可才65呀..= =
並且,他於1984年成立的蒂皮特工作室Tippett Studio已擁有超過150名員工,是美國目前最老牌,也是最懂得與時俱進的一家視覺特效製作公司.
在電影,電視廣告的CGI技術和定格動畫技術方面都有特別傲人的貢獻和成績.
really?really??!!就這麼個門頭?!路過都不帶知道的好嗎!
而說到他們創作的作品,近年來最被人熟知的大概就是《泰迪熊1&2》(ted1&2)裡這隻至尊極賤的泰迪了.
hi~
好了.
長話短說,要介紹老爺子的了不起還是要從他牛逼的職業人生開始講起.
來看第一部分:
一. 菲爾-蒂皮特與定格動畫
結緣
1958年,7歲的Tippett看到了另一位視覺特效先驅,定格動畫大師Ray Harryhausen的經典作品《辛巴達的第七次冒險》(Theseventh Voyage of Sinbad 1958),從此定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他要成為一名定格動畫電影人.
《辛巴達的第七次冒險》(Theseventh Voyage of Sinbad 1958)
初生牛犢
當Tippett在加州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後,他隻身來到洛杉磯的Cascade Pictures動畫工作室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在那裡,Tippett同Dennis Muren,Ken Ralston等新人一起在這個好萊塢的中心瘋狂地汲取著知識,積累著自己的經驗,一邊埋頭努力工作,一邊熱切地尋找著良師益友.
最終,他很幸運地和Ray Harryhausen和Ray Bradbury建立起了可貴的友誼,並且在他的老闆兼導師Phil Kellison的鼓勵和偉大的動畫大師Tex Avery的啟發下,開始在電影視覺特效領域展開自己的羽翼.
Tippett和Ray Harryhausen在一起.
此時的Tippett還不知道自己會成長為一個能影響電影製作規則的人物.
1975年,Tippett被George Lucas的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僱傭,和Jon Berg一起為第一部星球大戰電影製作了片中的"全息棋"(Holochess)定格動畫.星球大戰的這次電影創作直接奠定了視覺特效在電影歷史上的發展方向.
1977年,Teppett又被Joe Dante和JonDavison邀請為經典恐怖片《食人魚》(Piranha)製作,演出了影片中的"恐怖食人魚群".
《食人魚》(Piranha1977)
大展手腳
1978年,Tippett作為工業光魔的動畫部主導,和Jon Berg一起參與創作了星球大戰的第二部《帝國反擊戰》.
在這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Tippett對傳統定格動畫技術進行了改良,聯合開發出了被稱為"動格動畫"(go motion)的新動畫技術,並成功運用在了邪惡的帝國步行機AT-AT和混合體tauntauns的拍攝上.
1981年,Tippett繼續運用動格動畫技術創作了《屠龍記》(Dragonslayer 1981),並因為其中非常逼真的巨龍動畫而獲得了個人的第一個奧斯卡獎提名.
《屠龍記》(Dragonslayer1981) 戰鬥片段
1983年,Tippett領導知名的盧卡斯影業怪物商店(Lucasfilm creatureshop)創作了星球大戰的新電影"絕地歸來"(Returnof the Jedi)中的特效部分,他設計了著名角色Jabba,主導了Jabba宮殿裡各角色的創作和設計(比如Jabba的寵物怪物Rancor),並憑此在1984年斬獲了他的第一個奧斯卡金獎.
振翅高飛
此後,1984年,Tippett離開工業光魔,和妻子及好夥伴Jules Roman一起在自己的車庫裡成立了Tippett工作室,開始創作10分鐘長度的試驗影片《史前巨獸》(Prehistoric Beast 1985).這部短片中栩栩如生的恐龍形象和它所代表的的當代科幻電影技術讓Tippett獲得了他的第一個艾美獎最佳視覺特效獎,並讓Tippett順利拿下了CBS 1985年的紀錄片《恐龍!》(Dinosaur!)的製作工作.
這個時候的Tippett工作室還主要是一家從事定格動畫的公司.
《史前巨獸》(PrehistoricBeast 1985)
1986年,製片人Jon Davison僱傭Tippett參與創作了經典科幻電影系列《機械戰警》(RoboCop).
片中的ED-209,模型由Craig Davies設計,Tippett負責拍攝.
Craig Davies還做了一個原大版的,好載人表演.
這個項目成了Davies和Tippett長期且成功的合作的開端.
這個時期,Tippett和他的動格動畫技術在好萊塢的視覺特效領域可以說是大吃四方.
他不僅接一些電影的小道具設計和製作業務,比如《親愛的我把孩子變小了》(Honey,I Shrunk the Kids 1989)和《人鬼情未了》(Ghost1990).
也完成了《天降神兵/霍華德怪鴨》(Howard the Duck 1986)中的黑霸王(Dark Overlord)等許多熒幕經典形象的實現.
《天降神兵/霍華德怪鴨》(Howard the Duck 1986)
痛定思痛
時間很快到了1991年,Tippett受僱,使用他廣為人知的動格動畫技術為Steven Spielberg拍攝的熒幕巨製《侏羅紀公園》製作片中恐龍的動畫鏡頭.然而Spielberg最終卻選擇了工業光魔的Dennis Muren和他的CGI小隊所創作的T-Rex動畫樣片,並決定全片特效都使用電腦生成.
當Tippett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感到非常震驚,甚至不自覺地說出了後來被Spielberg直接引用到《侏羅紀公園》中的經典臺詞"I've justbecome extinct!".(我徹底完蛋了!)
明明已經棒透了好嗎?
別說膝蓋了,腎拿去都行...QAQ
不過好在事實並沒有如此,雖然Tippett優秀的定格動畫技術,敗給了電腦生成的圖像(CGI),不過因為他的履歷背景和對動物動作習慣的理解深刻,豐富經驗,Spielberg繼續僱傭他同時指導Tippett工作室和工業光魔兩邊的動畫師們一起完成了《侏羅紀公園》中的50多個恐龍的動畫鏡頭,給觀眾展現出了恐龍的呼吸,肌肉抽動,軀幹彎曲和行為運動等極其逼真的特效成果.
這個特效方面的進步,幫助Tippett獲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二座奧斯卡.而Tippett工作室的CraigHayes在《侏羅紀公園》的主要工作成果--DID(Digital Input Device數碼內置控制裝置,就是將在電腦上中編譯好的動作輸入,進行機械模擬再現的一種內置裝置.專業名詞翻譯無能,求大神教導)也成為了定格動畫到CGI動畫的重要技術轉折點,使得特效生物的表現更加真實可信.
最後開發成功的,在恐龍內部的就是這個DID數碼內置控制裝置
在《侏羅紀公園》之後,Tippett敏銳地意識到了電影視覺特效技術的發展方向,認清了自己的技術局限.
他立刻重新編制了Tippett工作室的構成,花巨大的成本捨棄了許多定格動畫技術方面的工具和材料,轉而入手了一批當時組先進的CGI技術設備,並且組建出了自己的CGI技術小組.
開始帶頭向CGI,VFX技術轉型.
1993年,蒂皮特工作室製作了公司的最後一部動格動畫影片《尖頭外星族》(Coneheads 1993).正式完成了全面的技術轉型.
用這東西做收官之作真的合適嗎?=_+
自我超越
1995年,Tippett工作室受僱為Paul Verhoeven所改編的Robert A.Heinlein的經典科幻小說《星河戰隊》(Starship Troopers)創作充滿攻擊性的巨大外星異蟲.
這是當時工作室接到的最大的項目.Tippett馬上集結了包括動畫師,模型製作師,CGI藝術家和技術專家在內的100人小隊,升級了他所有的CGI設備來應付拍攝需要.
正是由於Tippett的這種強烈投入心,和他對異蟲群的預設想能力的出眾,導演Verhoeven大膽邀請了Tippett參與導演了電影中的大規模戰鬥鏡頭.
憑藉這卓越的工作表現,Tippett在1997年獲得了自己的第6次奧斯卡提名.
在1997到1998年期間,Tippett主導了環球影業的《病毒》(Viris)和迪士尼的《火星叔叔馬丁》(My favorite Martian)的動畫特效.
《病毒》(Viris)
《火星叔叔馬丁》(My favorite Martian)
1998到1999年期間,他又和Craig Hayes合作主導了JanDe Bont的《鬼入侵》(The Haunting)中的動畫特效.
《鬼入侵》(The Haunting)
在Tippett和Craig的領導下,Tippett工作室創作了超過100個複雜的特效鏡頭,來表現房子中的恐怖角色和幽靈鬼怪.
至此,成功轉型後的Tippett工作室先後參與創作了許多活躍在為人熟知的電影中的特效角色,比如《刀鋒戰士2》(Blade 2),《地獄男爵》(Hellboy2004),《變相怪傑2》(Son of the Mask2005),《黑客帝國》(Matrix Films),《夏洛特的網》(Charlotte'sWeb 2006),《魔法奇緣》(Enchanted 2007),《科洛佛檔案》(Cloverfield 2008),《比利弗拜金狗》(Beverly Hills Chihuahua 2008),《暮光之城》(Twilight Saga),《貓狗大戰2:珍珠貓復仇》(Cats& Dogs 2: The Revenge of Kitty Galore 2010),《藍精靈》(The Smurfs 2011),《驚天戰神》(Immortals 2011),《魔鏡魔鏡》(Mirror Mirror 2012),《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忍者神龜:變種時代》(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 2014)等等
老不安逸
另一方面,2001年起,Tippett本人再次轉型,開始開發和導演他自己的影片.
他的第一個嘗試,就是與他的老夥伴--編劇Ed Neumeier,製片人JonDavison,以及《星河戰隊》與《機械戰警》的原班創作人馬一起拍攝了《星河戰隊2》.
(好吧,星河戰隊3是由編劇Ed Neumeier自己導.感覺星河戰隊這電影就是被他們幾個老傢伙輪流用來練手玩的- -..玩壞了吧...但我還是喜歡=_=)
整部片子我就只記得這個帥哥了,其他都忘了!O3O
2010年,Tippett又將自己在1990年中斷的獨立項目《Mad God》重新拾起,他順利在kickstarter上眾籌到了124156美元,成功在2013年12月完成了影片的第一章.
目前他正在專心創作影片剩下的部分,依然活躍在他的職業崗位上,真實完全沒有一點服老退休的打算啊.
《Mad God》
二. 動格動畫
動格動畫GO motion,說白了就是一種結合了動態模糊的,定格動畫的變形.
如前文所說,它是由工業光魔和Phil Tippett合作優化並發揚光大的.
它誕生的原因簡單地講,是由於人們發現定格動畫會產生出一種讓人迷惑的,獨特的點頓感(這是因為拍攝定格動畫時,每一幀中拍攝的目標物體都是完全靜止的,這樣一來,每一幀中物體的形狀都是完好清晰的,而事實上真正在運動的物體,看上去都是帶有一點動態模糊(motion blur)的.[在快門和相機工作的間隙,物體還在運動])
典型的動態模糊
於是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動格動畫就被設計了出來.
這個技術的真正起源,事實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的法國.
傳奇電影大師,定格動畫大神 拉迪斯拉斯 斯塔列維奇Ladislas Starevich在那時就已經開始在他的電影中使用這種技術了.
他通過在每幀拍攝曝光的期間移動偶人或場景來創造出動態模糊(motionblur)的效果,替代傳統定格動畫只在兩幀拍攝間隙才進行移動模型的做法.
從左到右:靜止,動態模糊,模糊還原
碰撞偶人,即在拍攝時輕輕地碰撞或抖動偶人,是Ladislas發明的最直接但是又最考驗動畫師的方法.
要是不足夠小心的話,很可能就會移動太多,或者碰掉不該碰掉的東西.
這種方法被應用在了的影片《The MidnightWedding》,《Love in Black andWhite》,《The Voice of theNightingale》,《The Little Parade》中,以及《The Queen of the Butterflies》和《The Mascot》的戰鬥場面上.
《The Voice of the Nightingale》 1923
《Love in Black and White》 1923
《The Queen of the Butterflies》1927
《The Little Parade》 1928
《The Mascot》 1933
另一種被Ladislas發明的方法是移動拍攝臺/拍攝器材.
比如當角色跑動時,Ladislas就反方向移動場景,這樣也可以製造出真實,自然的動態模糊.
這在他的《The Little Parade》中芭蕾女演員和惡魔的追逐戲,以及《The Eyes of the Dragon》《The Magical Clock》和《The Moscot》等多處都有應用.
阿德曼動畫公司在他們的《超級無敵掌門狗之引鵝入室》(TheWrong Trousers)中的列車追逐戰,《超級無敵掌門狗之剃刀邊緣》(A Close Shave)中的火車追逐戰以及《超級無敵掌門狗之人兔的詛咒》中也是用了這個技巧.
(阿德曼在1-2秒的曝光時間中將相機進行了物理性的推移.)
除了Ladislas的方法外,還有一種很簡陋但也很有效的製造動態模糊的方法.
就是用凡士林(定格動畫中的萬金油).
具體講就是將凡士林塗抹在一片玻璃片上,然後將玻璃片罩在鏡頭前進行拍攝,每次拍攝時,都根據需要加動態模糊的位置,將凡士林抹去重新添加.非常地花時間,不過效果不錯,《終結者》(1984)中的T-800的骨架的戲份就是用這種方法完成的.此外還有Jim Danforth為Hammer影業拍攝的《恐龍紀》(When Dinosaurs Ruled the Earth 1970)中對翼龍扇翅的表現和Randal William Cook的《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1984)中的恐犬的動作表現.
《恐龍紀》(When Dinosaurs Ruled the Earth 1970)
《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 1984)中的恐犬
再後來到了Tippett的手上,Tippett又在這些思想的基礎上加入了機械和數控技術,進行了大幅的優化.
Tippett的方法效果好,也最複雜.
本質上來說,這種方法中的偶人模型都帶有"棍子",這些棍子的另一端附著在連接著電腦的馬達上,這臺電腦會先記錄下用傳統定格動畫方法拍攝的模型動作,完成一組動作後將模型回0歸位,最後在拍攝時,電腦會再現之前記錄下的動作,使得模型能隨著拍攝做出連續的動作,效果如同拍攝真實物體那樣,這樣一來,動作就會顯得非常真實.
測試裝置
《屠龍記》
因為Tippett在《星球大戰》中的成功,動格動畫技術之後被應用到了許多經典電影之中.
比如《屠龍記》中的巨龍,《史前巨獸》和《恐龍!》中的恐龍,《霍華德怪鴨》中的惡魔怪物,《金童子》(The Golden Child 1986)中的惡魔,《小靈精/鬼使神差》(Batteries Not Included 1987)中的外星飛碟,《風雲際會》(Willow 1988)中的雙頭龍,還有《機械警察franchise》(1987-1993),《尖頭外星族》(1993),前三部《印第安納瓊斯》(1981-1989)和《E.T 外星人》(1982)[特別是小孩子在自行車上的那些鏡頭]等等.
《小靈精/鬼使神差》(Batteries Not Included 1987)
《E.T 外星人》(1982)
《風雲際會》(1988)
現如今,以《侏羅紀公園》一片為技術轉折,隨著CGI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動格動畫這種靠物理/機械方法來尋求動作逼真度的方法早已經因為比CGI更複雜,效率更低,更耗費人力,效果更弱而被捨棄不用了.
不過,這種動態模糊的思路卻依舊在純定格動畫電影製作中得到了很大的應用.
現在的動態模糊效果已經可以用一些特效軟體,如AE,Boris FX,Combustion等直接做後期處理來實現了.
長按二維碼 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