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40多年過去了,美國著名的政治醜聞「水門事件」仍然為人們所關注。甚至今年年初,還曾因美國《吹哨人保護法案》屢上「神壇」。因此,對我們而言,了解這場「歷史大戲」的種種內幕,有助於更好了解美國政治背後的秘密。
「水門事件」因事發水門大廈而得名。水門大廈曾因權貴較多而成為美國政治權勢的象徵,同時也是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所在地。
1972年6月17日深夜,5名正在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設備的嫌犯被抓。警察發現其中一人是尼克森的安全顧問,並搜出白宮助理的聯繫方式,此案由此牽扯到白宮。
後來,白宮法律顧問在國會聽證會上直指尼克森參與掩蓋真相,並暗示白宮內部存在監聽系統。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打破慣例直接受理該案,判定尼克森必須交出竊聽錄音帶。
尼克森與霍爾德曼在辦公室交談,後者因「水門事件」被判18個月監禁
尼克森的政治生涯至此遭受沉重打擊,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美國很多歷史文學、影視作品都會提及「水門事件」,圖為電影《阿甘正傳》劇照
「水門事件」大白於天下,很多人將其歸功於《華盛頓郵報》(以下簡稱「《郵報》」)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鍥而不捨的「調查」。其實,美國新聞界一開始並沒有對此過多關注,直到1972年10月,美國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馬克·菲爾特作為「深喉」為《郵報》記者提供關鍵線索,這才掀起新聞輿論的軒然大波。
雖然菲爾特對外宣稱自己爆料只是為了「保護每一個美國公民的自由權利」,但美國歷史學家赫爾蘭卻通過對當事人的訪談、政府解密文件和尼克森錄音帶,揭露了菲爾特的真實洩密動機。
原來,聯邦調查局原局長胡佛死後,菲爾特對局長寶座志在必得,卻沒想到尼克森空降了親信格雷。為了打擊格雷的威信,菲爾特祭出「王炸」,把「水門事件」洩了個底朝天。
如果說「水門事件」中有贏家,那麼一定非《郵報》莫屬。經此一役,該報被普遍視為美國媒體的先鋒,甚至有觀點認為,這象徵著美國的新聞媒體能夠左右政治格局,是有效的社會監督工具。
然而,這些觀點誇大了《郵報》的作用,並都忽略了一點:「水門事件」的深層次原因是美國的政黨鬥爭。長期以來,尼克森作為共和黨人的代表人物,受到美國西部權勢集團的扶持,與以東部權勢集團為靠山的民主黨存在諸多矛盾。因此,受東部權勢集團支配的《郵報》自然成了攻擊尼克森的「作戰前鋒」。對此,有人曾經嘲諷地表示:在「水門事件」之後,新聞成了彈藥,記者成了戰士。
而從《郵報》老闆格雷厄姆的個人自傳裡,就能明顯感受到她的政治傾向。尼克森連任後,原本計劃讓匹茲堡右翼富豪斯凱夫買下整個《郵報》,格雷厄姆在自傳中寫道:當時感覺就像「一個士兵被端著刺刀的敵人窮追不捨」。而伴隨著其他媒體跟進《郵報》文章並最終導致尼克森辭職,格雷厄姆又表示:「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內心的喜悅和解脫」。
事實上,尼克森也不認為自己是被媒體和記者打敗的。他認為,「水門事件」只是一個因自己「悲劇性錯誤」被政治對手利用而導致的「聯合仇殺」,媒體不過是被政敵們利用的小角色罷了。
主要參考文獻:
[1]陳開和.「『水門事件』:權力、名利與真相」[J].世界知識,2012(08):60~61.
[2] 王晉超.「從『水門事件』報導看美國權力對新聞媒體的操控 」[J].西部學刊(新聞與傳播) ,2016(08):62~63.
[3] 魏道培.「『深喉』與水門事件背後的媒體神話」[J].檢察風雲,2005(0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