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德,現任朝陽喀左縣氣象局局長、研究員。孫立德被遼寧省委宣傳部授予「遼寧好人·最美人物」榮譽稱號。
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農民種地不看天,都願聽孫立德的。作為縣氣象局局長,36年來,孫立德常年深入田間地頭觀測數據,再通過科學方法預報年度趨勢及每月主要降水過程,並提出有針對性的農事建議,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由「靠天吃飯」變為「看天管理」,被農民們稱為移動在田間地頭的「氣象站」。
2014年我省發生嚴重旱災,早在春耕前,孫立德就作出了全年降水偏少、將有嚴重伏旱發生的預報,喀左縣委、縣政府根據預報擴大膜下滴灌玉米及雜糧種植面積,此舉使當地農民增收3300多萬元。此前的2013年3月初,孫立德預測將出現伏旱加秋吊天氣,建議多發展膜下滴灌玉米、穀子等作物。當年夏季降水不足歷年的1/3,而膜下滴灌玉米畝產均在900公斤以上。為了弄清一代黏蟲成蟲高峰降落與天氣的關係,每年五六月份孫立德堅持每小時田間觀測1次,共觀測240多次,最終弄清楚了黏蟲在喀左縣降落每天只有一次高峰。
他寫出了《二代黏蟲發生與氣象條件關係的研究》並發表在國家核心期刊《昆蟲知識》上。1984年至1988年,他的《地瓜覆膜與不同時期揭膜氣象效應的研究》,編入中國科協農函大教材。他研製的滅多威等農藥添加FZX增效劑辦法,被省植保站列為防治棉鈴蟲的主要措施。他在全國首家逐日發布日光溫室精細化農用天氣預報,並通過建立全國首個日光溫室災害性天氣預報平臺,發布各種大棚預報和警報882萬條(次)。該項技術在全省及承德、赤峰地區推廣,共產生經濟效益9.4億元。
實地觀測,科技創新,從氣象哨員到研究員,孫立德帶領喀左縣氣象局向著「科學測天,氣象為民」的目標不斷攀登。孫立德晉升為全國縣級氣象系統的第一位研究員。在他的帶領下,喀左縣氣象局創造了6項全國第一,多次位居「全國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示範縣」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