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響周老家的門鈴,周老笑容滿面地來開門,接過鮮花,把我們迎入屋內。
這屋子是周老與老伴兩人住的,老伴身體不太好,家裡能有如此的整潔乾淨,想來都是周老的功勞。周老手捧鮮花與我們一起合影。
臨走,周老拿出一個小箱子和一個黑袋子。周老說,這些是他僅存的一些工作筆記、照片等材料,一次次地搬家,一次次地扔了很多老舊物件。兩位檔案人員唏噓,真是可惜啊!
雄赳赳,氣昂昂,向公司進軍,那裡將有一場跟時間賽跑的戰鬥。
在公司樓下等電梯時,巧遇另一位退休老職工,好久不見,兩位老人興高採烈地聊了起來。
告別那位老職工,走上公司五樓的文化長廊,前面就是今天的採訪現場——三號樓五樓供服書吧。
不久,採訪團隊也到了。一到採訪現場,張明巍老師就跟周老愉快地聊了起來。因為周老老家是臨安區的一個小鄉鎮,他說的話帶著濃重的地方口音,邊上檔案人員錢嵐在幫他翻譯一些難懂的名詞。
打開箱子,只見滿滿的一箱工作筆記。周老說這些是他從文革期間下放回來開始記錄的工作日常,從1972年到1991年,二十年,一年不漏。張明巍老師隨便找出其中一段記錄,他都能清晰地說出當年的情況。
張明巍老師和負責攝影的老師對這些工作筆記進行了特寫拍攝。
有幾張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照片,周老向我們介紹這些照片的由來,且一一道出照片中每位人物的姓名,在照片背後對應地寫上照片的五要素。
採訪正式開始了,我負責翻譯,與張老師一起聆聽周老講述臨安電力初建和逐步發展過程中那些檔案裡沒有記錄的故事。
從出生地、兒時的用電、水電技術知識的學習,到臨安接入大電網的經過、首個35千伏輸變電工程的建設、安全文明生產的成果、集體企業的興辦等,張老師徐徐問起,周老娓娓道來,仿佛那些往事就在眼前。
他的精神來源於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公司發展的關注。89高齡的他每個工作日都堅持到公司老年活動室讀書看報了解公司動態。每個工作日與他一起到公司閱讀的,還有一位99歲的退休老職工。中午休息半小時,他回到老年人活動中心。採訪團隊去找他時,兩位老人正在專注地閱讀。
周老的精力和記憶力讓我們自嘆弗如,上午下午各兩個小時的敘述,周老仿佛意猶未盡,仍中氣十足。採訪結束,參與人員一起與周老合影留念。
今天周老的敘述,把我們帶回了那個電力創建的初始年代。感受到老一輩電力工人的艱苦努力和無私奉獻,給我們繁榮的電力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啟電力改革開放的新篇章。也感謝省公司和採訪團隊提供這樣一個好的平臺,讓前輩的奮鬥歷史留存當代,讓電力職工有機會了解過去而更好地傳承,發揚光大,服務於電力事業。
像周老他們這樣的離退休老員工就是公司的「活檔案」,趁過去的人和事還深深印在他們腦海中的時候,通過口述歷史這種方式,可以讓他們的過往經歷通過聲音和影像永遠留存在這個世界上,並且可以多角度地呈現浙江電力的歷史真相,傳承和發揚老一輩電力人銳意進取、勇於擔當的革命精神,充實和豐富公司的發展歷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