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初期啟動UASB目標要明確,對UASB(第一階段:約30天)啟動初期,不要追求反應器的處理效率和出水質量。初期的目標是使反應器逐漸進入「工作」狀態。是使菌種由休眠狀態恢復、活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當菌種從休眠狀態中恢復到營養細胞的狀態後,它們還要經歷對廢水性質的適應。
(2)當廢水COD濃度低於2000 mg/時,一般不需要稀釋,可直接進液。當廢水COD濃度高於2000 mg/時,可採取出水回流方式,回流比一般在30%~50%之間。有效的回流可以降低進水濃度,增大進水量,促使處理設施水流分布均勻,使下部汙泥成懸浮狀,充分混合。低濃度的廢水有利於顆粒汙泥的形成,濃度能夠維持良好的細菌生長條件即可。
(3)負荷增加的操作方法:啟動最初負荷可從0.1~2.0 kgCOD/m3·d開始,當降解的COD去除率達到80%後,再逐步增大負荷。負荷不應增加太快,只要略高於容積負荷0.1 kgCOD/m3·d即可。檢查出水揮發性脂肪酸(VFA)和鹼度ALK,VFA過高,則表示反應器負荷相當於當時的菌種活力偏高,ALK過低,則表示反應器內緩衝能力差。出水VFA若高於200 mg/L,則停止進水,直到反應器內VFA低於200 mg/L,再繼續以原濃度、原負荷進水或者降低符合。出水ALK若低於2000 mg/L,則停止進水,投加鹼,提供鹼度,直到反應器內ALK高於2000 mg/L如果出水ALK高於2000 mg/L,說明反應器運行良好。
(4)增加負荷量:增加負荷量可以通過增大進水量,或者降低進水稀釋比的方法,負荷每次可提升10~15%,並有一定的觀察時間,可以重複進行。要根據監測數據判斷,直到達到設計負荷為止,在提高符合過程中,產氣量和上流速度的增加引起汙泥流失,大多為細小非分散的汙泥或部分絮狀汙泥。這種汙泥的帶出,有利於顆粒化汙泥的形成,對於UASB厭氧反應池啟動運行,一般需要60~90天。
(5)水力停留時間:水力停留時間對於厭氧工藝的影響是通過上升流速來表現的。上升流速的平均值一般不超過0.5m/h。這是為保證顆粒汙泥形成的重要條件之一。
(6)運行中始終保持VFA/ALK=0.3以下,否則揮發性脂肪酸積累運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