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造銀河系」專題中,StarWars.com將探索《星球大戰》電影和動畫等,回顧特定要素的製作過程。
儘管只在全系列一部電影中的一顆星球上出現過,但湯湯(tauntauns)還是成為了星戰世界中最深受喜愛的生物之一。在幕後,即使只創造一種生物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會從前期製作階段一直持續到電影上映。從概念到現實的過程向來令人著迷,而一切都開始於一堆草圖。
《<帝國反擊戰>草圖集》(The Empire Strikes Back Sketchbook)收錄了喬·約翰斯頓(Joe Johnston)在前期製作初期繪製的兩張湯湯。按其中一張圖上的標註,做出這些設計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霍斯(Hoth)會是一顆冰雪行星。在約翰斯頓的版本中,湯湯看起來非常像絲駝龍(dinosaur ostrich)。至於電影最終採用的設計方案,則是出自菲爾·蒂皮特之手。
一旦圖樣畫好,劇組就得考慮如何賦予湯湯生命。他們起初曾計劃讓演員穿上湯湯戲服,但丹尼斯·穆倫(Dennis Muren)、菲爾·蒂皮特(Phil Tippet)和喬恩·伯格(John Berg;原文為約翰·伯格,應屬筆誤)想讓他們打消這個主意。最終,據蒂皮特說,「是[喬治·]盧卡斯決定來點更新穎的外觀,不要穿著戲服的人。」
幸運的是,他們決定寄希望於穆倫、蒂皮特和伯格倡導的定格動畫和戲法技巧。
《帝國反擊戰》是自《金剛》(1933)以來第一部採用定格拍攝技術的大預算好萊塢電影。「以前,」菲爾·蒂皮特表示。「這種技術已經被驅逐到低預算奇幻片的集中營,由雷·哈裡豪森(Ray Harryhausen)在50和60年代維持著生機,但現在喬治要進入這片領域——而且他要提升製作水準,融入他的專門知識和設計方案。他讀過很多關於視效史的資料,對這方面研究很深,所以知道什麼樣的效果是可以實現的。」
為了讓效果看起更真實,得到早期定格拍攝素材缺失的動態模糊,「工業光魔」的團隊創造了一種設備,能在每一幀畫面曝光的那一刻使模型稍稍振動,從而在膠片上呈現出運動的幻覺。這種技術被稱為「動格」,一直被運用到定格動畫在大預算重頭電影中淡出舞臺。
不過,並非所有湯湯都是定格拍攝的。在挪威的片場有一頭全身完整的湯湯,能供馬克·哈米爾和哈裡森·福特坐上去拍攝全景鏡頭;還有一頭只有腦袋、脖子和後背的半身湯湯,則是由技術員負責操作。通氣管穿進了湯湯木偶的嘴,這樣它在冰天雪地中呼出的氣息就能出現在攝影機前。有一名技術員在湯湯體內操縱艱難的動作,還有兩個人操作眼睛和其他連線的部位。
早期的湯湯對電影情節要更為至關重要。在拍攝完成但被刪除的場景中,醫療機器人2-1B會在義軍基地內檢查湯湯的屍體。什麼殺死了湯湯是一個謎,但義軍會因此解到萬帕的存在,而這種冰獸在《帝國反擊戰》的原始故事中戲份也同樣更多。很難想像保留這些場景的《帝國反擊戰》會是什麼樣子,但觀眾很可能會比現在更喜歡湯湯吧。
有一件事至今尚未塵埃落定,那就是盧克和漢有沒有給各自的湯湯取名……
資料來源:The Making of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by J.W. Rinzler、The Empire Strikes Back Sourcebook by Joe Johnston and Nilo Rodis-Jam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