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不能再以讓利的方式搞所謂的政策窪地,這個大方向還是要堅持。」劉世錦說。
正如他所言,在中國,「避稅天堂」的政策正在變化。
據《伊犁日報》統計,6月至今至少已有102家霍爾果斯影視公司註銷。霍爾果斯發生資本大逃離,源於該地稅收政策的調整。
今年1月,當地相關部門提出企業必須實體落地,有固定面積的辦公場地和相應的辦公人員,並為員工繳納社保,拿出企業所得稅減免的20%用於當地投資,繳納保證金等條件。
劉穎告訴記者,有些影視公司達不到享受優惠的要求,或者為達到要求需要付出更多的投入,使得稅收窪地被墊高,獲益比達不到預期,所以選擇撤離。
不止在中國,海外的避稅天堂也開始淪陷。
今年9月,中國首次與其他部分國家交換CRS(海外金融帳戶共同申報準則)信息,這意味著中國也加入了對頂級富人跨境避稅的打擊。
CRS的提出者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旨在推動國與國之間稅務信息自動交換。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實施 CRS。
第一批進行信息自動交換的國家/地區,以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為代表,承諾於2017年9月開展第一次帳戶信息交換。中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加入了第二批國家/地區。
據悉,向中國提供信息的已經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新加坡、紐西蘭、開曼群島等,這些地方曾經是大多數中國富豪優先選擇的避稅天堂。
值得注意的是,就連瑞士銀行獨特的保密制度也迎來終結。
據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官網日前發布的公告,按照金融帳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AEOI)標準,該機構已於9月底同其他國家稅務機關交換了金融帳戶信息,為史上首次。
首批與瑞士進行信息交換的包括歐盟國家以及加拿大、冰島、挪威、日本、韓國等其他九個國家和地區。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在公告中提到,到2019年,如果合作國家滿足保密性和數據安全標準,那麼屆時數據共享方將擴展到約80個國家和地區。
眼下,中國富人們可能又要尋找新的「避稅天堂」了。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全球稅收正在走向透明化,避稅天堂也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