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到1958年間,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多達67次的核試驗,讓當地數個島嶼直接消失。
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的核爆實驗留下的「傷口」仍然在繼續「流血」,一次次的核爆最後的結果是島上原住民不同程度地受到輻射,有人還出現了急性輻射中毒的症狀:掉頭髮、皮膚灼傷,以及持續地嘔吐,大量島民流離失所,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報告顯示,馬紹爾群島上某些地區的輻射水平與車諾比和日本福島附近的輻射水平相當。
對於核爆實驗留下的大量放射性殘留物,美國當時的做法是在核試驗重災區就地建造了一座存放核試驗殘留物的巨型設施,該設施依託核試驗造成的一個巨大深坑,上面用直徑100多米、高6米的混凝土圓頂覆蓋,被當地人稱為「墳墓」(Runit Dome)。
據《洛杉磯時報》此前報導,美方當初建造此設施的目的僅僅是存放殘留物,而非阻擋輻射,因而建築質量低劣。除了當地核爆實驗產生的放射性殘留物之外,美國人還從內華達州一個核試驗場運來了130噸的受輻射廢料掩埋在這裡,這一點美方當初並沒有明確告知馬紹爾方面。
眼下更為危險的是,該設施已經出現老化,但馬紹爾政府沒有並資金進行加固,只能任其遭受颱風暴雨和不斷上漲的海平面威脅,這座「墳墓」面臨倒塌和放射性物質洩露的風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麥可·傑拉德(Michael Gerrard)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稱,「相比於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馬紹爾群島都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兩個最大威脅的受害者,即核武器和氣候變化。」
在馬紹爾政府的努力堅持下,由美馬兩國組成的聯合法庭曾經在1988年裁決要求美向馬賠償23億美元,不過這一裁決之後被美國會和法院否決,相關文件顯示美國最後只支付了約400萬美元的費用。
美國駐馬紹爾群島大使卡倫·斯圖爾特(Karen Stewart)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承認試驗的影響,並已接受並履行了對馬紹爾群島共和國人民的責任。」對此,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總統希爾達·海因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我們的美國朋友遠遠沒有履行其解決這些給我們造成苦難的核廢料的義務。」72歲的居民約瑟夫也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質問道,「如果美國有能力登上月球,那他們為什麼不能清理我們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