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糞尿如果不處理,它一樣會發臭,社會成本一樣得由全民承擔。
聯合國糧農組織啟動「2015國際土壤年」已過數月,與「2014年國際家庭農業年」引起全球關注度一樣,反響仍然一般。就中國而言,政策強音持續10年關注農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引導農民瞄準市場調整種養結構,開展糧食作物改為飼料作物試點,支持種養大戶,支持家庭農牧場,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加強土壤汙染防治,已被寫進2015年4月10日國務院發布的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中。
步履蹣跚,整體規劃未現
通常,種養結合的豬場,從選點、布局、配套設備等比傳統的養殖場複雜,均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建設。在新的《環保法》出臺後,全國各地在豬場治汙方面開始尋求還田利用的有效解決方案,但是還沒有形成全局性規劃。未對不同區域、不同發展水平的大小豬場在政策補貼、技術設備給以足夠支撐,其進展速度仍然很慢。
據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近日透露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農業面源汙染在COD裡面大概佔到90%以上都是由於畜禽糞汙,現在國內飼養生豬12億頭,出欄每年7億頭左右,而且現在規模化養殖的速度比較快,規模化養殖500頭以上的,可以達到40%左右。
臺灣種養結合方面與大陸的情況有些不同。曾任臺灣合成橡膠董事長、現任臺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育徵找了臺灣雲林縣政府共同推動豬糞廚餘沼氣發電。但是很多人告訴他,廚餘、豬糞尿集中處理,興建沼氣發電廠,產生的有機肥取代化肥,在臺灣困難重重,豬農站在成本考慮,清理豬糞尿不可能不用地下水,發電廠蓋在哪裡都會有人反對。但黃育徵強調,廚餘、豬糞尿如果不處理,它一樣會發臭,社會成本一樣得由全民承擔。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淑敏日前撰文稱,雖然都市農業發展較好的地區相繼出臺了一些扶持都市農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文件,也進行了一些體制機制方面創新和有益探索,全國除北京市、上海市具有較為完善的都市農業政策法規體系外,其他城市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框架體系。其政策出臺的理論研究不夠,對都市農業的支持力度不足,未能很好地體現中央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論斷,在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農業科技推廣、勞動力培訓等方面,現有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無法滿足都市農業發展所需。來源:國際豬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