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內定期開展海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資料圖)。
福州新聞網2月22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 文/攝)休養生息32年後,世界品質最優的海蚌品種——漳港海蚌,在長樂海蚌保護區內種群逐步恢復,目前存量達三四十噸。長樂市海洋漁業部門正研究32年來首次試探性發放捕撈證,僅限以傳統人工方式捕撈。
昨日下午,在長樂漳港街道百戶村的長樂漳港海蚌場內,海蚌場場長鄒文鍾告訴記者,海蚌苗種將在這裡生長半年,長到1釐米以上時,會大批量放流到全球唯一的海蚌資源增殖保護區內。
「全世界單一保護海蚌的自然保護區,只有這一處。」鄒文鍾介紹,長樂市海蚌資源增殖保護區始建於1985年,位於長樂東側梅花鎮到江田鎮一線海域,總面積20679公頃,2011年成為我國第五批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漳港海蚌品質優。
漳港海蚌學名西施舌,是名貴的海蚌品種,以長樂漳港一帶為主要產地,在海蚌品種中品質最優。海蚌對生存環境要求極為苛刻,需要無汙染的海水、舒緩的沙灘、適宜的溫度、8米到10米水深。這些條件,長樂這片海域都符合。另外,閩江流入的淡水讓這裡的水質半淡半鹹。這麼多得天獨厚的優勢,造就了漳港海蚌的棲息地。
據了解,以前由於過度捕撈,長樂海蚌自然資源量逐年遞減,從上世紀60年代最高峰的幾百噸降到最低時僅10噸左右,資源日趨枯竭。長樂海蚌保護區管理處為恢復海蚌自然資源量,自2011年起,在保護區範圍內開展海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這幾年已經育苗並在保護區海域放流海蚌幼貝90萬粒,並加大打擊非法捕撈海蚌行為。保護區成立32年來,有關部門沒有允許任何規模性捕撈行為。
經過32年休養生息,特別是2011年以來人工育苗技術逐步成熟,海蚌場已成功將漳港海蚌在場內養殖到9釐米以上,這項技術在全球獨一無二。如今保護區內海蚌種群逐步恢復,目前估計海蚌存量三四十噸,初步具備捕撈條件。長樂市海洋漁業部門正研究32年來首次試探性發放僅限傳統方式作業的捕撈證,並正在請專家研究不傷害海蚌生產繁殖的捕撈工具,合理科學採蚌,再視情況發放批量捕撈證。今後,隨著注重生態保護的濱海新城啟動建設,漳港海蚌將再一次名揚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