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馬 ( 散 文 )
作者/ 李廣智
主播/和旭
野 馬 ( 散 文 )
作者/ 李廣智
上世紀九十年代未,新疆北疆邊境中蒙方向發生了一件大事,在一個暴風雨 肆虐的日子裡,我方境內卡拉麥裡野生動物保護區的31匹「普氏野馬」聞雷炸群,越過邊境鐵網牆,以不下60公裡的時速奔騰而去,竄入蒙古國境內。 在這複雜的起起伏伏的丘陵山地上,梭梭紅柳交織,溝壑水灘糾纏,60公裡的速度是不可超越的,哪怕是最強動力的越野車也絕無可能。野馬泉邊防連哨樓上的哨兵從高倍望遠鏡裡看得真切,「普氏野馬」一進入蒙古國境內,立即就遭遇到圍捕,但看情形似乎是難以得手,「普氏野馬」左衝右突,很快就淡出瞭望遠鏡的視線。 這件事驟然間便上升為涉外事件,會談會唔,向蒙方索要,但對方的答覆卻讓人生疑,他們說,確有馬群入境,但未得到一匹。是這樣嗎?如果是,那麼這31匹「普氏野馬」究竟到哪裡去了?要知道,「普氏野馬」為我獨有,極其珍稀,那可是我們的寶貝疙瘩。 這得從一百多年前說起。十九世紀初,有個叫普爾熱瓦爾斯基的俄國軍官,在我國的北塔山地區發現了數量驚人的蒙古野馬,當時歐洲和美洲的野馬已相繼絕跡,蒙古野馬就成了世界野馬種群的唯一存在。普爾熱瓦爾斯基費盡周折弄到一匹運回了歐洲,當然不是活馬而是馬屍。但就是這麼一匹死馬便轟動了整個歐洲,被重新命名為「普氏野馬」。正當「把死馬當活馬使」的普氏和他的「普氏野馬」在歐洲出盡風頭時,北塔山的「蒙古野馬」卻遭遇了世界性的追殺,被來自許多國家的掠奪者偷運出國52匹 而死傷無以記數。不久,蒙古野馬就在北塔山乃至新疆絕跡了,野馬之鄉沒有了野馬,只留下類似「野馬泉」這樣的地名,引人傷感。也算是天佑華夏,1986年,8匹「普氏野馬」,不,準確地說應該是「蒙古野馬」,從德國和英國回到了中國,回到了新疆,回到了北塔山,回到了故鄉。這當然也是有原因的。先前被運往外國的野馬後裔,由於長期的圈養且返親繁殖而導致退化面臨滅絕,世界動物組織認為,要想挽回,唯有回歸故鄉一途。 果然,離開故鄉一百多年返回後的「蒙古野馬」,一旦歸於自然,野化養殖,便很快就枯木逢春,於大大小小的山包之間,於起伏無狀的戈壁之間,於密不透風的叢林水灘之間,成群奔騰,御風而行,在短短二十來年的時間裡,便由八匹壯大到了近百匹,無論是體格速度還是嗅覺,都接近或超越了它們的先輩。至此,「普氏野馬」重新贏得了世界的青睞。 可是,這31個寶貝疙瘩卻越境了,消失了,找不到了。蒙方斷言,這就是一團風,瞬間而來,眨眼而去,風一停,連影子都沒有了。 野馬越境第五天,又是一個暴風雨的日子,幾乎像神話一般,這31匹蒙古野馬突然間又從卡拉麥裡山深處冒出來,合著太空舞一般的節奏,騰雲駕霧,輕盈飄逸,猶如神駿。至此,卡拉麥裡的「蒙古野馬」當之無愧地與伊犁河谷的「汗血寶馬」齊名 而成為新疆的「絕代雙驕」。
作者簡介:李廣智,陝西寶雞賈村原人氏,從軍40餘年,軍旅作家,著有長、中、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91部,影視作品多部,電視劇《沙海老兵》、電影《風雪狼道》、《大雪谷》在中央電視臺一套、十一套、十四套播出和全國院線上映。近有《從頭再來》叢書12冊出版,中國傳統文化出版研究院秘書長,新疆烏魯木齊作家協會副主席。多部作品獲全國獎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現為新疆泰能心理傳統文化傳播人。炎黃文學社理事、副社長、籤約作家。
主播簡介:和旭。和風旭語,用心解讀,為愛發聲。
鄭重申明: 本文由作者本人提供,並對此負責。如有侵權請聯繫平臺刪除.
投稿地址:490445115@qq.com
主編微信:yandiguli
弘揚炎黃文化,
服務炎黃子孫,
打造全球華人文學家園!
傳遞正能量,
做有道德的中國人!
如果還想看到這樣的好文章,請掃描二維碼,關注"炎黃文學"。
感謝您的關注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