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13時1分
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6.7級地震
受地震影響
溫州震感明顯
朋友圈瞬間進入了
吊燈「PK大賽」
▼
不少市民反映
在地震來臨時感覺頭暈、噁心
但有些市民則表示毫無感覺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記者從市人民醫院了解到
地震時頭暈多是暈動症的表現
至於暈的程度
會因個體「敏感度」不同而存在差異
「整個下午人都暈乎乎的,很難受。」市民章女士告訴記者,她家住在19樓,當時躺在床上休息莫名感覺頭部不適,隨即出現頭暈目眩的症狀。當意識到可能是地震,她迅速起身跑到樓下空曠處,等停止搖晃後,頭依舊感到暈得厲害。
章女士說,不少鄰居和她一樣,出現頭暈目眩症狀,許久才緩解過來。不過也有住在高樓的鄰居表示,他們毫無感覺,只是看到吊燈搖晃,才跑下樓的。
「地震時頭暈大多跟暈動症有關。」市人民醫院眩暈中心主任楊曉凱介紹說,暈動症是人在顛簸、搖擺或旋轉等任何形式的加速運動,刺激人體的前庭神經而發生的疾病。地震時,章女士家住高層,震感比低層的住戶明顯,感覺到的搖晃、顛簸感和乘車坐船一樣,引發了暈動症。
最新研究表明:感覺衝突是釀成暈動症的主要原因。當身體處於某些運動環境中,各感覺器官傳入的信息就容易相互矛盾而致衝突,使協同作用遭受破壞,繼而機體平衡系統功能紊亂,最終釀成了暈動症。
楊曉凱表示,一般的暈動症,休息片刻就能緩解,但嚴重的會出現眩暈,噁心,五臟六腑還會出現翻江倒海的症狀。除了暈動症,人發生眩暈還與耳朵有關係。
「耳朵裡有個叫耳石器的控制器官,當人在平穩狀態時,耳石器處於平衡水平,人就不會覺得眩暈噁心;而遭遇到顛簸,就會影響到耳石器穩定性。」楊曉凱表示,一旦耳石器不穩定了,就會產生眩暈、噁心、甚至嘔吐的情況。
除此之外,在搖晃、顛簸狀態容易出現眩暈症狀的市民,其耳朵內的半規管都特別靈敏。易眩暈市民的半規管會及時的傳達信息給神經纖維後到達神經中樞。
「因個體差異,有些人不那麼敏感,因此暈的感覺就不會特別強烈。」楊曉凱解釋說,暈動症的患者群體相當廣泛,國內中醫界的研究表明,溼熱質、氣鬱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的人群更容易患暈動症。而在所有體質類型中,溼熱質是最容易產生暈動症的。「有容易出現眩暈的患者,可通過加強運動,提高前庭器官對各種運動刺激的耐受性,減輕暈眩症狀。」
出品 | 溫商全媒體 記者| 李楊慈
編輯 | 靈芝 審讀 | 張輝
責編 | 潘捷 監製 | 蘇亦鋒
點個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