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我們都曾這樣對自己感到質疑、對未來感到彷徨,
這時候你會不會也覺得旁人的「加油」其實是一種壓力的來源呢?
生命不是一條單行道,要坦誠的面對自己不過度要求完美,一起來看看關心與被關心的練習。
喪失了胸部以下知覺的「鋼鐵人醫生」前一些日子裡,在學校的課堂上,我們老師請來了「鋼鐵人醫生」來和我們分享他受傷後的心路歷程。
鋼鐵人醫生許超彥先生,本來是一個四肢健全的精神科醫生,卻在一次滑雪意外裡,喪失了他胸部以下的知覺。
我曾在讀過許醫師的書之後,寫下了這一篇文章,對於能夠見到本人,自然是十分的榮幸。
也因此,我把這場座談會的收穫,以及我的一些想法,整理成這一篇文章,分享一下我的小小心得。
什麼樣的人會阻擋他人給予的幫助?許醫師在座談會中這樣問了我們,許多人在生活當中,常常會碰到許多挫折,也常常抱怨為什麼別人總是聽不到自己的聲音,覺得自己很孤單,覺得自己很渺小,有時候會在暗夜裡哭泣,責怪他人總是聽不見自己的聲音。
但是在很多時候,別人聽不見自己的傷心,其實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過去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他人脆弱時給予支持 (social support),有時候並不會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好,反而會讓彼此變得更糟。
為什麼呢?因為會自我質疑...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在他人接受了你的幫助的同時,他也可能會去想說,自己是不是一個無能的人,使得他的自我價值和自尊變得更低;尤其是在愛情裡面,覺得自己不如另一半,會讓自己對這段關係的承諾、滿意度和愛的感覺都變得更低。
而且最弔詭的事情就在於,在愛情裡,當一方在另一方挫折時提供的支持,在很多時候,另一方都沒有辦法如實的接收到,因為過大的壓力,讓人容易忽略了另一半的支持。
看著這些落落長的文獻,也許你也跟我一樣頭昏眼花。
許醫生用了一句簡單的話來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無法覺察到他人的幫助,是因為我們太要求自己完美。
當我們在接受他人的幫助時,也就等於承認了自己比別人來得軟弱。
所以我們常常在別人要幫助自己時,反而告訴對方『沒關係啦!我很好,不用幫我』。」
生氣的背後,其實是羞愧感作祟許醫師以前也是這個樣子的人,他從小到大一路順遂,考進了臺大醫學系,成為一名傑出的心理醫生,也娶了一個漂亮的太太;但在他受傷之後,卻連簡單的大小便,都需要別人來幫忙,讓他覺得自己很無能,讓他在受傷初期時常生氣。
而在他生氣的背後,其實就是一種羞愧的感覺,「連自己的大小便都沒辦法掌控,還要護士來幫忙清。」,那一種放不下的尊嚴,反而成了一座心牆,把別人的幫助牢牢地鎖在外面。
許多人常常幫助人,卻不讓自己被幫助許醫師的話,讓我想到了身邊的許多朋友,常常去幫助他人,卻老是不願意向別人求助,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忙。
當別人需要幫忙時,總是熱心的去幫助對方,但當自己需要別人時,卻總是害怕會麻煩到對方,而不敢要求對方。
「我總是想把歡樂帶給大家,覺得看到別人滿足的表情,我就很開心了。」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這麼跟我說。
在過去,我也曾經是這樣子的人,所以我特別能了解這些人的感受。
事實上,每個人都希望被看見其實,在幫助他人背後,我們所渴望的,不過就只是被看見罷了,生活在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不論貧富貴賤,不論男女種族國籍,其實我們都很希望別人能夠看見自己。
而透過幫助別人,我們都能夠感受到一種被需要的感覺,讓我們知道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有價值的人。
但是,當我們把所有的價值,都建立在他人身上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很容易受到外在影響,心情隨著外在起伏不定,很難找到一種內心安適的感覺,也就容易感到空虛了。
人和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畢竟,我們都不是神,我們只是個平凡人,都需要彼此相互幫助的。
於是,許醫師告訴我們,我們都要學著「謙卑」,謙卑將讓我們真誠地與他人建立起關係,讓我們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因為人和人的關係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ce) 的。
當我們放棄完美後,要問自己需要什麼關心許醫師說,當我們放棄完美之後,我們就能試著告訴對方,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幫助,自己需要什麼樣的關心。
就如同前面那一串研究告訴我們的,當對方所表達的關心,能夠被我們如實接收到時,這一份關愛才能發揮效力。
而當對方給我們的關心,不是我想要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能告訴對方該怎麼愛我們,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呢?
畢竟對方關愛自己的那份心意是良善的啊!
與其跟對方說「加油」,不如問問對方要的是什麼而許醫師也告訴我們該如何去關愛別人,「不要一下子就關心對方那件事情的進展如何,
而是關心對方最近發生了些什麼事情,先關懷對方的近況,再慢慢的深聊;既然對方給我們的關心有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又怎麼能知道我們給的關心是對方想要的呢?
我們總是會對對方說加油,但是我們卻忘了,對方一定是很努力很努力了之後,卻仍然改變不了現況,才會如此的挫折,不是嗎?
與其跟對方說加油,不如問問對方要的是什麼,我們又該怎麼關心他。」
在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陪著自己的「正面力量」畢竟,在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對方實質上能夠改變什麼,而是需要對方能夠陪著自己,讓自己從挫折當中重新站起來,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套速成的解決方法,
畢竟每個當事人都是自己問題的解決專家,誰也不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了;我們需要的是從陪伴中找回正向的力量,而正向的力量,正是幫助我們繼續往前走的動力。
我想,一段互動的成敗,關懷方和被關懷方如果都能說些什麼,那麼我們就不會產生那麼多誤會了。
許多時候,兩個人都希望能夠關懷對方,卻因為情緒而讓彼此越走越遠,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呢。
文字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感謝
排版編輯/:林榮碩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悠活·Life
古峰老師課程及理念分享公眾平臺,專注於親子關係、個人成長。
如果這也是你所關注的,可以點擊右上角把它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推薦給你的朋友。
❤悠活團隊 ❤
(長按括號內的微信號,可複製然後搜索、訂閱)
上海·靜儀文化(jingyiwenhua)
瀋陽·悅心成長之家(fmczzj)
濟南·適然之家(shirantongyi)
浙江·潛龍學堂(qianlongxuetang)
寧波·帥真兒童之家(shuaizhenlfg)
廈門·悠活廈門工作坊(yhxmgzf)
新朋友
① 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古峰·生活&Lif即可查看歷史消息或一鍵關注;
② 直接搜索中文微信號古峰·生活&Lif即可添加訂閱;
③ 長按括號內的(Love_Live_Life),可複製然後搜索、訂閱;
【閱讀指南】閱讀親子課學員心得,輸入「親子心得」。
閱讀全腦課學員心得,輸入「全腦心得」。
閱讀古國治老師寄語,輸入「老古」。
輸入0可獲取主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