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倒了,希望各界人士能伸出援手。」上周三,位於大鰲溪永豐街一巷23號的中山動物保護救助站(下稱「救助站」)老舊隔牆倒塌,網絡轉發著這條求助信息。從2011年成立至今,救助站知名度與日俱增,但面臨著救助空間飽和與入不敷出的難題。
救助站隔牆倒了沒錢修
大半年前「糖糖」被車輛碾壓,兩條後腿「報廢」。救助站為它製作殘疾小輪車。昨日下午3點,剛好是放狗時間,「糖糖」熟練地操作著小輪車,從內院「跑」了出來,和負責看門的黑狗玩起來。
如今,救助站共有或殘疾或流浪的貓狗過百隻,貓被圈養在二樓籠子裡,狗則被圈養在內院的狗籠裡。牆倒之後,狗只能在狹窄的內院活動,而行動不便的「糖糖」則被允許到外院活動。
「這個老房子逢雨必漏,我們擔心工作人員和動物們的安全。」救助站負責人阿峰說。
記者留意到,救助站所租的老房子的院子與外界只有一扇鐵門相隔,隔牆倒後,救助站宛如「裸奔」。阿峰說,他曾與屋主商量修牆,但被拒絕了,如今他們正通過微博求助等方式,希望得到市民的資助。
每月經費缺口達4000元
救助站成立至今已3年,但早已「三遷」據點。據阿峰介紹,救助站的前身叫「中山動物救援隊」,組建於2011年一次順德救狗行動。後來義工在金鐘水庫附近找到一個面積約300平方米的農場安置狗只。由於環境惡劣,2011年12月,義工將狗只搬到大柏山的民居寄養,但不到一個月就因鄰居投訴再次搬遷。經熱心人士介紹,安置點最後落腳大鰲溪村一間老舊民宅。
由於收養救治的貓狗激增至100多隻,目前求助站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困難。據阿峰介紹,在救助站成立的最初幾個月,他們能收到的捐款數足以養活所有貓狗,但隨著救治動物增多,阿峰和其他義工不得不自掏腰包,才能勉強維持所有貓狗的日常開支。
「每次接到求助電話,我都感到矛盾,雖然我想接下每個求助個案,但救助站目前已飽和,我們的經費也難以為繼。」阿峰告訴記者,算上人工、租金和貓狗的日常護理費用,救助站每月開銷約8000元,經費缺口逾4000元。阿峰期盼,有更多的熱心人士能夠慷慨解囊,以解救助站的燃眉之急。阿峰表示,當下最重要的任務,是先將倒塌的牆體修好,以防外人入內盜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