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村,放玉嶼墜燈是一件極為嚴肅的事。玉嶼墜燈要在風箏起飛後,再一一串連升空,最後繞過村裡的牛頭山,儀式才算圓滿完成。今年放玉嶼墜燈的過程並不算順利,由於正月十五那天的風力比較小,放玉嶼墜燈活動延遲到農曆正月十八進行。
「元宵節放風箏的歷史,在我們村已經延續300多年了。每次放風箏需要數十名青壯年一起協作用力,風箏飛上天后還要繞著村裡一圈。」村民吳峰告訴記者,民主村原名玉嶼村,擁有400多年歷史。元宵節前,村裡每家每戶都要做一個橄欖燈掛在風箏上,表達對一年運勢的祈願。
懸掛橄欖燈的風箏上貼著「日月星」圖案的剪紙,寓意著風調雨順、平安順遂、家庭興旺。遠遠看過去,日月星圖案的紅色剪紙,貼在白色大風箏的正中間,從上往下依次排列。「去年的剪紙就是我剪的。把紅紙往桌上鋪開,大約耗費上三四個小時,才能剪好完整的圖案。按規定,我們的符號不能變,但是每年剪的人不一樣,其實圖案也各具特色。」吳峰指著風箏上的剪紙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在村裡長大,參與這項民俗活動已經有三四十年了,但說起做玉嶼墜燈,還得數老一輩的工藝好。
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吳秉球,回憶起年輕時做玉嶼墜燈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我十幾歲的時候就跟著大人學做玉嶼墜燈,這裡面可是大有講究。和現在你們看見的玉嶼墜燈不一樣,我們那時是用麻竹編織燈骨,糊上白色的紙,再剪上紅紙條鑲邊,交叉糊在燈上,才算做完一個玉嶼墜燈。」吳秉球拿起一個玉嶼墜燈說,那時能夠做花燈的,都是手藝精湛的師傅。
「最難的是,要在花燈的底座糊上泥土並插上蠟燭,要保證燭光不能熄滅。在活動結束之後,每家都要領著一盞燈回家,如果燭火不小心滅了,那就要再點燃。必須得拿著亮的玉嶼墜燈回家去,寓意著一家平安。」吳秉球回憶道,自己對元宵節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小孩們聚在一起琢磨做燈,玩得不亦樂乎,年年如此。再看眼前的玉嶼墜燈,已經安裝上了更安全的電子燈。小孩子提在手中,分外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