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小舅,我再敬您一杯,祝您心想事成,日子越過越紅火!」2月19日,大年初四中午,在南召縣喬端鎮白河社區,72歲的郭建甫在新家中接過外甥劉建新端過來的酒杯,脖子一揚,將杯中酒喝得精光,老人的豪爽贏得在座親朋連聲稱讚。
「咱心裡是咋想的政府都知道,你舅成天盼著從深山裡搬出來,盼著盼著就從山上搬下來了,這不就是你說的心想事成嘛!」幾杯酒下肚,老郭的話也多了起來。
2017年3月29日,對老郭而言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在鎮政府的協助下,老郭從八裡灣村后庄組住了幾十年的老屋裡搬到鎮東街臨河的白河社區。75平方米三室兩廳的新房,外帶30多平方米的獨家小院,門前廣場上各種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旁邊從幼兒園到初中的新建學校正在施工。
「咱這房子光根腳(地基)就扎五六米深,還有院子,就跟城裡的小別墅一樣。」老郭越說越激動,自己從桌子上端起一杯酒一飲而盡。
「小舅,說實在話,以前過年真不想去您那裡,進村後還得走幾裡路,特別是門前那二裡山崖路,別說騎車了,走路上去都難。」劉建新的一番話引得大家紛紛議論起曾經翻山越嶺走親戚的事。「這話不假,以前守著山上的幾分薄田,過著過著就成了貧困戶。可咱也趕上好政策了,不掏一分錢就住上了鎮裡街上的新房子。」
喬端鎮地處伏牛山腹地,住在山上的村民生產生活極其不易,這也是南召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初衷。
「搬家時,我把所有的『破盆爛罐』都抱來了,可過來一瞅,人家把床、柜子、桌子、椅子都擺好了。搬來前後,人家朱鎮長還隔三差五地往家裡跑,幫著聯繫活,在旁邊的漂流公司和學校工地上幹些雜活,一天最少也能賺百十塊。你們說說,咱村裡周邊這次搬過來的600多口老少爺們兒哪家他沒去幾趟?」老郭的話引得眾人連連點頭。
老郭說的沒錯,喬端鎮前年和去年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95戶735人,其中去年搬遷165戶624人。為確保他們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鎮裡採取「旅遊+扶貧」模式,貧困戶不僅能在旅遊公司務工,還能開辦農家樂、土特產專賣店等,並建設香菇種植、加工基地,帶動貧困戶就業。
談笑間,已到了下午三點,門外廣場旁的戲臺上傳來鑼鼓聲。「走,看戲去,看完戲就別回去了,住咱新家裡。」老郭熱情地招呼著親朋。
「中!中!建新家遠,晚上讓他住新房裡沾沾喜氣。」一幫人說笑著向戲臺旁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