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局職工互動交流平臺上出現了一篇帖子,帖文中說「路局盈虧和職工沒有一點關係,只是決策的問題」。昨天微信平臺就此話題發起了一個討論,後臺收到留言200餘條,我們推出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30條。整體梳理這些留言,我們發現職工對這個問題大致持以下幾種觀點。
一是部分工務、機務等非營銷一線的職工認為,我就是修線路、開火車的,只負責自己工作不出事,貨運量下降我們工資也降低,這不公平。
二是部分人認為,路局的虧損和一些職工服務態度差、缺乏市場觀念,導致我們的運輸產品整體質量低下,有直接關係。
三是絕大多人認為,路局是個整體,盈虧和每個人都有關係,但從重要性和影響力來看,各單位、部門的把舵者責任更大些。
四是一些人認為,再好的決策也要有人執行,決策和執行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這幾種觀點,應該說除了第一種觀點必須糾正外,其它都有道理。
「我是『後廠』單位的,營銷和我沒關係,所以盈虧也和我沒關係」,應該代表了很多工務、機務、電務職工的想法。這觀點貌似說得過去,其實是自相矛盾、不攻自破的。因為說這話的人其實是希望「路局虧損別影響他的收入,要是效益好落下他,他可不帶幹的」。換句話說,他所謂的「無關」僅限於「企業不好和他無關」,其本質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其實無論是一線營銷崗位,還是「後廠」各崗位,都是鐵路這架大聯動機上的一個組成部分,每個人的工作質量都事關我們運輸產品的質量,都影響著我們的運輸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企業不是某個人的企業,「再好的決策,如果落實掉了鏈子」也白扯,「解放戰爭的勝利除了正確決策外,數以萬計解放軍的浴血奮戰,也是勝利的關鍵」。同樣道理,只有企業的每名員工都一起努力,企業才能向好發展。
當然職工中存在這樣的偏激思想,也不是無來由的。少部分管理者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不良表現,就是讓職工產生極大不滿,進而覺得應該由「決策為企業虧損負全責」的根源。
比如上馬項目時草率決策,導致項目盈利能力差甚至開門就虧損;個別單位管理人員人浮於事、缺乏改革創新的勇氣,致使頂層設計得不到有效落實;部分幹部責任和擔當意識差,每天就是混日子,拿不出建設性的思路,引領職工開展工作;管理手段依然沿襲傳統的方式方法,強調對內考核多,重視對外拓展市場少;由於管理上的漏洞,「上花班、吃空餉」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讓職工覺得不公平,等等。這些現象的存在,都嚴重影響著企業的公信力,也影響著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
應該說沒有哪一名職工內心深處希望企業不好,沒有哪個人不清楚企業和職工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沒有誰不明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就連我們這個討論話題的始作俑者,在說「路局盈虧與職工沒有一點關係」時,大概也是在發洩情緒、說氣話。他們心裡真正恨其不爭的是,個別管理者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承負應該承負的責任,帶領大家一起努力,讓哈局儘快走出眼前的困境。
要「真心幹、科學幹、大膽幹、合力幹」,這既是路局對各級管理者的嚴格要求,也是19萬職工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