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幹湖邊上有個富崗村。富崗村內有個劉喜窩堡屯。屯子裡住著48歲的王繼海。王繼海最得意的,是自己那一雙孔武有力的手臂,肉不多,但結實。這讓他感覺,自己似乎生來就適合揮冰鑹。
冰鑹
所謂冰鑹,是一種破冰的工具。4米深的查幹湖,冬季會結出厚達50公分的冰。沒有冰鑹,就難以破冰。不破冰,就沒法捕魚。
冰鑹上半部分是十字形的木把,下半部分是鋼做成的鑽頭。一個冰鑹,平均重約30斤。王繼海乾的活,就是拿著冰鑹,在冰面上扎洞。
儘管冬捕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時候,但王繼海還是特別喜歡。
凌晨五點,王繼海開始起床洗漱。半個小時前,媳婦兒已經早於他下了床,準備當天的早飯。早飯的菜式,都是根據他前一天的交代做的。餃子麵條,異常豐盛。
這也是王繼海喜歡冬捕的原因之一。只有在這個忙碌的時節,早飯吃啥才是他說了算,平常那可都是做飯的人的權利。
王繼海
三碗下肚,王繼海把棉衣棉褲一緊,羊皮襖子往身上一披,狗皮帽子往頭上一扣,心滿意足地出了門。
六點一刻,打鑹、下網、走繩——所有和這一場冬捕相關的人,都已經站在了湖中心的冰面上。今天這片下網捕魚的區域,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經由魚把頭選定。
從下網口向兩邊側翼延伸,每隔十餘米就要打出一個冰洞。每一網魚,包括下網和起網兩個大洞口在內,總共需要200多個冰洞。
通過冰洞,大網下入冰底浮動的水中;通過冰洞,漁工們用走鉤讓穿杆和穿杆連接的漁網有序地向前;通過冰洞,大網連帶著數萬乃至數十萬斤的大魚,一併出了湖面。
走鉤
對於查幹湖冬捕來說,這數百個冰洞必不可少,打鑹人至關重要。
王繼海拿著冰鑹,已經走到了冰面上。
手裡這把冰鑹是2018年冬天第一次冬捕時就選定的。農活出身的王繼海,自小就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今年,他選了一把極其鋒利的冰鑹。用他的話說,這是即將搭伴度過一冬的夥計,鑿起來不費勁兒,心情也能好些。
拉網
王繼海特別注意腳下,不是注意冰面易滑,而是注意此前扎的冰眼。
他曾有過一次較為痛苦的經歷。
同樣是凌晨,天黑漆漆的,他沒留神,一腳伸進了前一天自己打的冰眼裡。零下四十度,腿拎起來,上面的水沒多久就結了冰。在隊友的幫助下,他才挪進了移動棚裡取暖。這樣的事情,他並不希望發生第二次。
打鑹的進度決定了下網的時間,因而一刻都耽誤不得。儘管沒有天光,但借著幾輛車燈的燈光,王繼海和同一支隊伍的十幾個鑹友,爭分奪秒地開始了工作。
他拿起冰鑹,一下又一下,重重地砸在冰面上。二三十下後,五十公分厚的冰層,出現了一個口子。
兩個小時裡,王繼海一人打了三十個冰洞。他的雙臂,像灌了鉛一樣的酸疼。對他而言,這樣的酸疼並不陌生。畢竟從十八歲至今,他已經打了三十年鑹,累計共打了三萬個冰洞。
王繼海
他並不過多描述這個工種所帶來的不適。達觀的天性,讓他篤定地相信自己已經領悟的道理:幾乎每份工作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辛苦的,辛苦過後能不能賺上錢、日子能不能越來越好過,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