揗雞
一個人遇到大件事或者意外,難免會緊張,乃至驚慌失措,對於這種狀態粵語裡面有頗多生動的形容詞,例如之前介紹過的「驚青」,就是一個與舞獅相關的詞。而類似意思的,還是另一個與雞相關的詞——揗雞。
這個「揗」字,是快速走動、奔跑的意思,例如粵語裡面走來走去,就叫做「揗來揗去」。大家如果對雞比較熟悉的話,都會知道雞一旦驚慌緊張的時候,就會快速地在小範圍裡跑來跑去,與人在緊張、手足無措時來回打轉,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形頗為相似,所以粵語裡面就用「揗雞」,來形容一個人驚慌、緊張的情形,與普通話裡「熱鍋上的螞蟻」頗有幾分相似之處。
無情雞
說完「揗雞」,接下來再說另一種「雞」-無情雞。在廣東的打工仔,除了害怕吃「炒魷魚」之外,還有另外一道不想吃到的菜,叫「無情雞」。
!!!!!!!!!!!!!!!!!!!!!!!!!!!!!!!!!!!!!!!!!!!!!!!!!!!!!!!!!!!!!!
話說清末民初時期,店家與僱員之間,大部分不存在用工時限的契約,盛行在商圈的普遍做法,是在開市宴或尾牙宴中,老闆親自挾一塊雞肉請員工,吃雞這一動作,宣告著這位員工將不再被僱傭,稱為「無情雞」。
!!!!!!!!!!!!!!!!!!!!!!!!!!!!!!!!!!!!!!!!!!!!!!!!!!!!!!!!!!!!
過年商家啟市前,會設宴慰勞員工,一般設在年初二,被稱為「開牙宴」,宴席上,會出現一道酬神用的「生雞」,寓意生意興隆,員工們吃這餐飯時,雖然有一桌子的大魚大肉,但心底並不歡欣,臉色凝重,內心是忐忑不安的,如果這時老闆還懂得對手下訓話,他們的心才略感安樂一下,說明老闆對自己還有期望,暫時能保住這份工,如果老闆滿嘴吉祥話,並誇獎員工表現好或是能力強,接下來話峰一轉,請「另謀高就」,這時老闆還會將一塊雞肉放到員工的碗裡。至於實在做不出的,老闆也會有意將雞頭對準那位員工,員工也只能戰戰兢兢,認命屈從,連辨駁的話也無從訴說。
!!!!!!!!!!!!!!!!!!!!!!!!!!!!!!!!!!!!!!!!!!!!!!!!!!!!!!!!!!
當然,這個「無情雞」的做法,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完善,基本上已經消失了,但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人把被解僱稱為「食無情雞」呢。
!!!!!!!!!!!!!!!!!!!!!!!!!!!!!!!!!!!!!!!!!!!!!!!!!!!!!!!!!
新絲蘿蔔皮
粵語裡面有一句罵人的話,叫「你以為自己系咩新絲蘿蔔皮啊?」,意思是你以為自己很矜貴很巴閉嗎?那麼為什麼「新絲蘿蔔皮」,是矜貴的意思呢?原來在明清兩代,對於服飾有嚴格的要求,只有貴族和官員才能穿高級的服飾,尤其清朝,關外滿族喜歡穿毛皮大衣,普通百姓則不能隨便穿。不過到了王朝後期,規矩漸漸放鬆,廣東的富人就喜歡穿毛皮大衣炫耀,其中一款小白羊毛皮大衣,因為羊毛纖細像細蘿蔔絲,所以被稱為「細絲蘿蔔皮」,後來講得多了,大家也搞不清原意,就漸漸講成了「新絲蘿蔔皮」,或者「新鮮蘿蔔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