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2日,著名武術家、北京六合拳研究會創始人、北京六合拳研究會首任會長張國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9月14日早六時,張國森先生的弟子侯世鏞、易鴻奇、白士森、郝建輝、範勇鵬、陳剛、劉赬宇、餘海波、曹新華、高鵬、李作巖、王克平、白興平、王盡利、張延鋼、馬竹坡等參加了張國森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並敬獻了花圈。
張國森先生,著名武術家,北京人,漢族,生於一九三三年七月,師從著名武術家馬玉清、常振芳,為六合拳在北京的主要傳承人。五歲從家傳開始學武。一九五零年開始,向著名武術家唐鳳亭、唐鳳臺二位先生學習羅漢拳、形意拳。一九七二年拜著名武術家常振芳先生為師學習查拳,及鉤、鏜、钁、帶等查拳門器械。一九七六年拜著名武術家馬玉清先生為師,連續幾十年向馬玉清先生學習六合門武功技藝,包括彈腿、六合拳(大、小六合拳,六路短拳等)、嶽式散手、嶽式連拳等實戰攻防技術、刀、槍、劍、棍等傳統器械等,系統地繼承了六合門的拳械精華。張國森先生為六合拳在北京地區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間,張國森先生堅持武術,常和師兄著名武術家張旭初切磋技藝,使之內容更為豐富、技法更為高超。六合拳系北方著名拳種,滿族人佟忠義祖傳習練此拳,大刀王五(王正誼)習練的也是六合拳。入門基礎套路有十二路潭腿、迎門炮、行龍拳等,器械有六合槍、六合刀、六合劍等。
張國森先生的拳路,繼承了六合拳勇猛強悍、靈活多變、剛柔相濟等特點,矯健敏捷、乾脆利落、威武挺秀、舒展大方、動靜分明。作到了「動如遊龍、定如臥虎、迅如狡兔、靈如猿猴、輕似雲鶴」而且使之更為實用。在技擊(攻防技術)上「冷、彈、脆、快」,並揉合了查拳、八極拳、形意拳、劈掛拳、翻子拳、羅漢拳等的一些技擊特點。
張國森先生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傳授武術,早在一九七八年就開始創建北京市海澱區玉淵潭武術輔導站,擔任站長。至一九八七年曾六次獲得北京市優秀武術教練稱號。一九九四年在師父馬玉清先生指導下,張國森先生親自示範並由專業攝影師攝像創編《清真十趟彈腿》從書。
張國森先生一生酷愛武術運動,熱衷於傳播傳統武術,並培養出一大批武術人才,德藝雙馨。張國森先生所培養的弟子周之華已成為知名武術教授,曾任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院長等職;弟子佟玉昆早在1979年已獲全國武術比賽獲第一名。
2004年9月6日,在張國森先生的主持下北京六合拳研究會成立,是北京武協官方的武術研究會之一,這標誌著首都傳統武術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張國森先生的多名弟子在六合拳研究會任職,成為傳播六合拳的骨幹。
張國森先生的逝世實為北京武術界的巨大損失。張國森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附:北京六合拳的傳承譜系
第一代:劉德寬(1826-1911年,字敬遠,河北滄州人,武學大師,北京六合拳創始人, 被武林人士譽為「大槍劉」)
第二代:劉彩臣(1853-1938,字文海,中國早期武術教育家, 蔡元培校長請其出任北京大學武術教授)等;
第三代:馬玉清(1918.3-2006.11北京市武術協會委員)
第四代:張國森(1933.7-2020.9 北京武協六合拳研究會創始人、首任會長)等;
第五代:佟玉昆、周之華、侯世鏞、易鴻奇、王克平、白士森、趙輝、郝建輝、陳剛、曹新華、李作巖、劉赬宇、範勇鵬、餘海波、白興平、高鵬、王盡利、張延鋼、馬竹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