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學伴」事件風波,愈演愈烈,且有兩大趨勢。一是「泛大學化」,不斷有新的學校被曝類似情況;二是「泛山東化」,一些媒體將火從「山東大學「燒到了「山東的大學」,山東省內多所高校未能倖免。
作為山大校友,個人並不護短,山大工作中存在的客觀問題,不否認、不迴避。比如此次「學伴」風波中,學校個別部門的工作確有欠妥之處,這是客觀事實——這些方面,山東大學從未迴避,山大校友也未迴避。
然而,公眾對於「學伴」風波的態度,才是真正讓人細思極恐的事情。
說話做事,講究「有理有據」。以「學伴」風波為由,批評山大,是否有理?是否有據?
先說「據」。
「學伴」風波,究竟是有女生跳出來說被留學生騷擾,還是有證據實錘山大女生行為不端?都沒有。那麼,很多事情只是揣測,並無實據。就連娛樂圈最愛八卦的卓偉,在爆料眾多明星時也講求「實錘」。那麼,僅憑一些斷章取義的文字,以及百度上一抓一把的圖片,就來批評山大,這不科學。
再說「理」。
任何社會關係,都有可能發展成為男女之情的溫床。不論一開始是同學、同桌、同事、同鄉關係,後來都有可能發展成為男女之情。「學伴」也只不過是一種社會關係,一種基於學習交流的社會關係,從本質上來講和上述關係並無不同。學伴關係,最終相忘於江湖也好,發展成為戀愛關係也好,都不能證明該關係本身對於發展男女之情有何直接關係。如果過分強調最終發展成為男女關係,那索性男女不同班、男女不同校得了。
社會髒了,我們的眼睛也會被感染。看到女秘書就認為是老闆的情人,看到女研究生就會認為和導師有私情,看到女演員就認為一定被導演「潛」了,看到男女一起就餐就是在談戀愛,進一個房間就是要滾床單。
豈有此理?
從本質上來講,山大「學伴」風波,一開始只不過是一場因為信息不對稱甚至嚴重不對稱而造成的新聞事件。這樣的事件,校方出來澄清事實,參加過活動的學生現身說法,真相大白後,翻篇就好。
然而有些人卻不肯善罷甘休。這些人主要有三類:
一是,蹭熱點賺流量的各路媒體。
二是,對山大不滿,伺機攻擊者。
三是,閒得無聊,轉發求快感者。
大家冷靜下來看看,唯恐天下不亂者,無外乎這幾類人。如果說前兩類人為了「有利可圖」,黑山大還情有可原;第三類人的推波助瀾,則完全是為了看熱鬧、博眼球、追求快感、宣洩情緒,一如魯迅筆下那些拿著饅頭的看客。
網際網路時代,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釀成軒然大波,「蝴蝶效應」尤其明顯。
當小事件演變成為網絡輿論暴力事件,任何人不經意間的轉發,都會成為助紂為虐的惡行。君不見如今對山大的攻擊演變成了對山大女生的攻擊,對山東大學的攻擊演變成了對山東省的攻擊,一時間讓女生蒙羞,讓山大尷尬,讓山東難堪,原本一個「小事件」,如今成為「軒然波」。山東大學、山大學生集中承受了全國人民對於大學教育問題、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等多種社會現實問題的千夫所指,成功躺槍。
網際網路,真真是一柄雙刃劍。
不知那些「看客」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任由這種網絡輿論暴力風氣蔓延,今天每一個「傳播者」,未來都有可能成為這種風氣的「受害者」——很簡單。我往你身上潑墨水、吐口水,大家就會群起而攻之。不覺得可怕嗎?辛辛苦苦搞經濟社會建設這麼多年,搞依法治國這麼多年,不就是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狀況的出現?
謠言止於智者。拿著饅頭的看客們,回家吧。關於山大「學伴」風波的網絡輿論暴力事件,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