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金華新聞客戶端
轉載已獲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這是一個讓人心頭一暖的故事,發生在金華街頭那一個個透著絲絲寒意的夜晚。
南瓜饅頭、紅糖饅頭、雞蛋餅、炒粉幹、清明果、煎餃……這一份份每天都不重樣的夜宵,由一位12歲小女孩送出。在一周的時間裡,小女孩每天親手製作各種小吃,深夜10點,她都會準時出現在后街的一處值勤卡點,為兩位在此值勤的大叔送上冒著熱氣的夜宵。
她叫潘彥而,是金師附小五年級學生。前不久,她的母親朱曄發了一條朋友圈引來點讚無數,才讓這個溫暖人心的故事浮出水面。這條朋友圈動態交代了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發生在2月的最後一周:
「周五晚上接婆婆回家,在小區卡點處停下測體溫,無意中問值勤的工作人員,你們幾點下班?工作人員回答說:『整個晚上都要值班』,然後我跟老公感嘆:『值班人員最辛苦,為的都是我們。』於是,這句話被女兒聽進去了,她提議,晚上十點給他們送夜宵,於是就有了下面的各種小吃。面是我發的,饅頭是女兒做的,雖然做得醜了點,但這份愛心讓為娘很欣慰!每天晚上準時10點送到,前天是南瓜饅頭,昨天是紅糖饅頭,今天是雞蛋餅,女兒說:『媽媽,明天晚上就炒粉幹吧!』」
母女倆與兩位值勤大叔素不相識,彼此都戴著口罩,第二次見,也還是不認識。女孩只知道,這一周時間裡,每天晚上,這兩位四五十歲光景的大叔都會在后街卡口值勤。大叔只知道,在這一個個寂靜而冷冰冰的深夜,有一位心中有光的小女孩,每晚都會準時出現,為他們送上親手製作的熱氣騰騰的小吃。
「媽媽,他們這麼辛苦,我們別的也做不了,給他們送些好吃的東西,總是可以的。」女兒的這番話,讓她有些感動,顯而易見,這個故事也感動了很多人。「她是一個很善良的孩子,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也都很喜歡她。她做事情就是這樣,說到做到,她說要送夜宵,打心底要去送。」
說幹就幹,第二天一大早,潘彥而就開始行動,做饅頭,要發麵。這是她第一次揉面,小女孩力氣小,還要母親幫一把。發麵完成,晚飯過後,饅頭是她自己蒸的。
潘彥而做小吃很用心,從小心靈手巧的她做出來的小饅頭,是一朵朵花的形狀,玲瓏可愛。平日裡,她喜歡跟媽媽一起琢磨怎麼做美食,小小年紀,就已經學會做披薩和小蛋糕,在父母眼中,女兒就是一個「美食達人「、「廚房小幫手」。
做好的煎餃,把它們小心翼翼地碼在玻璃飯盒裡,一盒12隻,滿滿當當。
提上飯盒,和爸爸媽媽一起出門,從明月京華到后街這段路,不到一公裡,街上已經沒什麼人了,頭頂上,皓月當空,星星還在眨著眼睛。
夜有些冷,但這一路,朱曄的內心無比溫熱:「女兒長大了,懂事了。她想做的這件小事,我們全力支持。我們的初心也是希望孩子能保持善良,能關愛他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學的時候,潘彥而睡得早,如今到了夜裡10點,還要去送餐,有時已經很困了,她還是堅持要去送。
採訪中,朱曄反覆說的一句話是:「這真是一件小事,不值一提。其實女兒是反對我發朋友圈的,連現場照片我都是偷偷拍的,女兒說,做好事是不應該留名的。」
朱曄說,3月初,潘彥而隨奶奶回武義老家,如果還在家的話,她還會繼續送的。
「小女孩給我們連續送夜宵一個多星期,送的東西每天都變著花樣來。開學的時候,我們打算去孩子學校感謝一下,優秀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想讓全校師生都學習一下好人好事。」值勤大叔傅永輝說。他和陳春明都是50多歲,2月底那一周,他們倆值勤的時間是晚上10點到第二天早上6點。
回憶起那一個個夜晚的暖心場景,傅永輝仍滿心感慨:「每天晚上都帶著兩個玻璃盒子來,裝滿了吃的,我和春明一人一盒。我是邊吃邊感動得要掉眼淚。」
他記得,小女孩對他說:「這是清明粿,是我從奶奶家帶回來的土貨,您嘗嘗?」一點兒不生分,那種親切感,傅永輝一時都說不出話來。若非親身經歷,真的難以想像。他問女孩:「你住在哪裡的,是哪個學校的。」但對方也不肯說。
3月5日晚上,他也碰到了其他好心人:「一家人也是晚上過來,大人帶著兩個孩子,送來一袋煮好的茶葉蛋,說是剛剛燒好的,趁熱吃。」傅永輝隱約覺得見過:「你們是不是元宵節那天也送東西來過?」對方說是的。再想問家住哪裡,幾棟幾單元,得到的回覆是:「不用問,吃就好了。」
大叔最後說,值勤這一路的點點滴滴,真的太感動了,金華這座城市太暖了!
小姑娘好樣的
戳小花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