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紐約是個世界大熔爐的話,那麼說著各國語言、有著各種膚色、民族信仰的墨爾本也絕對是個國際性的大熔爐,這裡包容著多種文化,甚至每個地區都有一個「小國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墨爾本各地區都分布著哪些國家的居民?
The Age的這張地圖向我們展示一個城市的特點是如何被新移民影響和改變的。
地圖顯示的墨爾本每個地區除了澳洲之外,居民最常見的出生地。人口少於1000人的小區則沒有被計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移民大都聚居在city和東區,很多印度人住在郊外人口增長的地區,而英國移民則湧向風景如畫的海邊區。
該地圖的數據來源是2016年的人口普查,普查結果顯示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人移民來了墨爾本(除了梵蒂岡、加勒比海的一些小島,以及非洲的尼日沒人來)。
在墨爾本北區的Roxburgh Park,有18%的人口來自伊拉克。Shiereen Francis是其中之一,她從2003年起就住在那裡。伊拉克戰爭爆發沒多久她就來到了澳洲。
「我離開伊拉克是因為我們已經住在戰區很多年了,我是伴隨著戰爭長大的。」她說,「我們都是要找一個和平的地方居住,因為多年來我們都沒能享有和平。20年了沒有一天和平過。」Francis說她決定在Roxburgh Park安居是因為她的兄弟住在附近,而且開始喜歡這個區了。「這個地區很好,有很多配套設施——商店、火車站,以及一座教堂。」能用公交也幫助新抵達的移民出行。
Bao Phan住在25公裡外的Sunshine North,那裡將近30%的居民來自越南。
Phan先生在Sunshine地區有三家外賣店。他16歲逃離南越。他開始在霍巴特定居,但是於2005年因為房價便宜搬到了Sunshine North。
「我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澳洲度過。我認為墨爾本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Sunshine對於越南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區。」他說該區有一些好學校,而且老師也是越南人,讓新移民更容易適應。
墨爾本東北的大片綠色區域以及沿著菲利普灣的東部海岸地區是英國移民聚居的地方。但是這是很多年前英國外派高管們搬到澳洲定居的地方,現在他們已經不佔這些地區人口的5%以上了。
在墨爾本北區,有部分區的海外出生地第一名為義大利或希臘。但是現在只有不多的區域還是如此,因為老一代戰後移民已經去世或搬走,人數不及他們在澳洲出生的孩子以及最近的新移民。
在被視為義大利之都的Carlton,出生於義大利的人口已經減少。住在那兒的來自中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越南、紐西蘭、英國、香港、新加坡以及韓國的移民人數超過義大利移民。
但是在Keilor Park、Avondale Heights和Fawkner,還是有10%以上的人口出生於義大利。
但是要記住地圖上的顏色僅顯示除澳洲外最普遍的出生地,並沒有說那個地區有多少百分比的人口來自那個國家。
比如Box Hill和Rowville都顯示為藍色,但是前者有近30%的居民出生於中國,而後者只有4%。
再比如在Spotswood,除了澳洲外最普遍的出生地是紐西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個區是紐西蘭移民最集中的地方。Spotswood擁有3%的紐西蘭移民,而Tarneit有5%。但是後者在地區上顯示為粉色是因為那裡有20%的居民出生於印度。
下面綠色地圖上的兩個紅點是CBD和Clayton,那大多居住的是國際留學生。
而這兩個地區的中國人口也最多,CBD24%都是中國人,Clayton有27%。
但是Box Hill仍然是出生於中國的居民在墨爾本的最大聚居地,那裡有29%的人口出生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