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毒疣的發病率在7%-12%,患者多因疣體疼痛、不適或影響美觀就診。儘管病毒疣十分常見,但目前無確切首選治療方法。雖然病毒疣自愈率較高,但同時又有部分患者存在治療效果不理想或復發等因素。
病毒疣的典型形態為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所致的表皮或黏膜上皮出現以棘狀突起為特徵的皮損。皮膚病毒疣和發生在黏膜的病毒疣(尖銳溼疣或累及口腔的病毒疣)有很大區別,本文僅對皮膚病毒疣的治療方法進行討論。
皮膚病毒疣的風險因素包括免疫力低下、與患者皮損密切接觸、咬手和赤腳走路。該病在兒童十分常見,而嬰兒和20歲以上成人病毒疣少見(在中國成人疣還是蠻多見的,尤其是扁平疣和蹠疣)。臨床上,可將病毒疣分為尋常疣、蹠疣、扁平疣和甲周疣。
觀察研究表明大多數病毒疣可在數年後自愈。一項針對兒童患者的觀察顯示,2/3的患者皮損可以在2年後自愈。同時,免疫功能正常的癌症患者並不會增加皮膚病毒疣的發生率。
該病可通過皮疹形態直接診斷,但少數情況下需要與其他疾病鑑別診斷。累及面部的病毒疣需要與皮贅、汗管瘤、日光性角化和光澤苔蘚進行鑑別。蹠疣需要與雞眼進行鑑別,前者皮損可見點狀出血,雞眼則沒有。扁平疣還需要與脂溢性角化和黑色素瘤進行鑑別。大的過度角化的病毒疣形態上還可類似於鱗狀細胞癌。
作者:龔晴麗 編輯:許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