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家庭攝影師背後的故事
圖 | Linker 文 | 非名
家庭日記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繫授權
疏離,是接近的開始
「在成為家庭攝影師之前,是做什麼的呢?」
「平面設計師。」
Linker坐在對面,他腰間掛著一隻不算新的數碼卡片相機。他一面拿出來,一面解釋自己從很久以前開始就相機不離身。剛坐下時,他開場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先看看照片吧。」
Linker不擅言辭,但談到圖像時,卻有很多東西可說。
Linker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接觸到攝影,那時的他只是學會了相機的使用,並未把它變成自己的表達方式。真正的熱愛發生在2003年,他因為工作調度,從家鄉來到了成都。和城市的疏離感,讓他開始了對於城市的觀察。他開始了掃街,隨時、隨處地用相機進行記錄。
他曾要求自己365天不間斷的拍攝,每天不拍一張照片就無法安眠。這座城市的街道、天氣、氛圍都成為他鏡頭的底色,他在其中捕捉自己認為有趣的事物。那時的拍攝,據Linker描述,是為了尋找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也尋找人與時間的關係。「拍攝時,我仿佛行走在另一段平行時空。」自那時起,攝影也變成他的生活方式。
美,就在那裡
人生的前四十年,Linker都在關注個體存在與這世界的關係。他關注新建的高架橋,如何改變了這座城市。他關注過年時鄉村裡殺雞殺魚的風俗。他關注街邊閒談的人,遊蕩的人,抽菸的人,各式各樣人的生活。攝影,是他表達對世界的一種態度。然而,孩子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工作時間相對自由的關係,他有比較多的時間陪在兒子身邊。每日送他上學,回家後和他玩耍。這個與他血脈相連的人,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這個不可忽視的存在,開始自然而然出現在他的鏡頭裡。這是父親與孩子的天然連接,也是他記錄時間的另一種方式。「對我來說多麼重要,在日漸老去的過程中沒那麼孤單。」Linker在文章中這樣寫到過。
用通常的「好」的標準,去判斷Linker拍攝孩子的照片,似乎不那麼適用。作為一名有多年拍攝經歷的攝影師,他拍孩子時當然有構圖、光線、故事感良好的照片,但更多數時候,他拍孩子的照片顯得那樣隨意。他拍晴天,也拍陰天,甚至雨天。他拍情緒,也拍安靜。他拍故事,也拍無聊。大多數時候,你在他鏡頭中看到的不過吃飯、喝水、尿床、上學這樣的日常。尋常之事,又仿佛有些不尋常的美。
「超出日常那麼一點點,這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非常難。」linker這樣描述他自己的拍攝風格。他欣賞小津安二郎或者侯孝賢的電影當中對於生活的那種觀察。在生活與藝術之間,只有模糊的界限,或者它們本就交融在一起。於是,超出的那一點點變得尤為困難。
在生活當中捕捉,每一次的拍攝,Linker都沒有刻意的挑選過器材,甚至來不及考慮構圖和光線。要在日常中見到美,重要的,他認為是在技巧與刻意以外的「觀」。有一次,他在文殊院拍一組人物寫真,有一位初學攝影的愛好者非要和他一同拍攝,想從他這裡取經。結果走走停停,拍了一路,跟隨的人感慨:「都在同樣的地方拍,為什麼還是你拍到的比較美?」Linker回答:「它本來就很美的在那裡了,你只要把它拍下來就可以了。」
時光為墟,回憶成詩
到後來,Linker辭掉設計師的工作,成為了一名專職的家庭攝影師。他成立了一家名為「一尋一渡」的工作室,這個名字的延展是「尋常之物,唯自然可渡之。」
他保持著自己尋常、自然的拍攝風格。拍攝客人的家庭, Linker希望成為隱形的人。他更希望孩子與家人互動,而不是自己。他之前多年「掃街」的經歷,讓他能輕易在街頭抓到場景、構圖不錯的照片,這些技巧對於他來說不再是拍攝的重點。
現在他會以近似的回憶和同等的情感,去尋找觀察的落點。例如,談到拍攝朋友的小孩隨父母一起上學。Linker便想起自己作為父親的經歷:「你如果有送孩子上學的經歷便知道,一個小孩子在路上,有很多過場的,他不會安安分分陪你走到學校。」基於這些近似的回憶與情感,他會去找到好的照片。「每一個家庭都是不同的,但愛是一樣的。」Linker認為在愛中的體驗一致,讓他知道怎樣尋找這些片段。
另外,Linker認為專業攝影師還需要擁有良好的編輯能力。「父母的確是孩子最好的攝影師,但他們可能無法在兩三小時內編輯出一組好照片。」這樣的編輯能力並非僅僅包括排版和後期處理,而是在平凡當中找出那些不會再現的、如詩的片段;將它們從瑣碎的生活中揀選、整理、排序。
每次拍攝完成後,Linker喜歡幫著客人挑出一兩組自己認可的照片。他也喜歡幫客人將照片做成日曆。日曆的製作並不能創造什麼盈利,但放在書桌或家中會成為一件活的物件,每次翻閱都有對應的不同的影像。這樣的形制如此直觀:在漫長而單向的時間當中,攝影怎樣將美的瞬間保存下來。
作為一名家庭攝影師,Linker常常認為現在的拍攝時間還不夠。「就像每個家都應該有家庭醫生一樣,每個家也應該有一位家庭攝影師。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一直關照一個家庭的生活。」在漫長的時間裡,記憶才會出現它的分量,才考驗那些挑選瞬間的人的眼光。
時光為墟,回憶成詩。
可關注Linker微信公共號:一尋一渡
更多家庭攝影師,請持續關注家庭日記
「家庭日記」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