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講述了人們常常為一個工作機會爭得頭破血流。已失業多時的裡奇(Lamberto Maggiorani)費勁千辛萬苦獲得一份海報張貼的工作後,卻為這份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犯愁,為了以後的日子好過,他用妻子的嫁妝--床單從換回已經當掉的自行車。不料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裡奇同兒子布魯諾(Enzo Staiola)尋遍羅馬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他賴以活命的自行車,眼見無指望的日子又要降臨,裡奇決定以牙還牙,可是他的運氣卻沒有別的小偷好。
對於貧窮的探討,對於大時代集體縮影,或者放到現代依舊不嫌常談了,這類心得網路上能找到很多很多,但我想這部片之所以如此雋永,就是因為純粹吧。所有的張力都凝縮在一個點,希望與絕望全都集中在一輛單車上,偏偏又那是如此易得,多到仿若諷刺的作品。或許太沉重了,來點調劑吧。兒子在這部片不單是最後的關鍵,也擔任了苦悶中少數令人微笑時刻的來源。譬如尋找過程中遇到大雨,他跌了一跤,父親發現他全身溼漉漉時,遞給他手帕,可是他不單擦手,還擦了濺了汙泥的腿,還給父親後發現爸爸又拿來擦臉時,滿臉的呆愣實在令人笑絕。更別提,他在抓老人過程中,一度想趁機在牆邊尿尿,還沒脫下褲子,父親卻喊他來幫忙,嚇一跳跳起身轉回正面的畫面,也可愛又好玩。
與許多單純追求紀實風格的影片不同,《單車失竊記》一片擁有非常成功的劇情結構。從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輛自行車作為線索貫穿了一個普通人家的生活;而以這家人尋找自行車的努力為線索,戰後義大利的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獲得充分的呈現。…從劇作角度,本片已經體現出與眾不同之處:即以個體遊歷為線索,目的在於呈現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
《偷自行車的人》出品於1948年,黑白電影的年代,是一座裡程碑式的作品,被稱為世界電影史上十大不朽影片之一,所釋放的熱量,即便經過了歲月的稀釋,如今仍然發光發燙,站在電影歷史的列車上,我們看到的是無數經典的身影一閃而過,而常伴我們身邊的,卻是現實主義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