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馬車,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但提到「馬馱」估計了解的並不多,甚至知之甚少。
早年,在上林的各個村莊,「馬馱」就如同隔壁家的「艾屠」(註:殺豬的)那般名聲在外。
「馬馱」顧名思義就是趕馬車的馱夫,馬車通常是用木頭自製而成,再裝配上不知是什麼型號車輛的輪胎,看起來十分簡陋,但卻很實用,維護起來也比較方便。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那個交通運輸相對落後的年代,在村裡,馬車就成了從山裡往外運送木頭的主要工具,其間便衍生出了「馬馱」這個行當;如果說「艾屠」是靠刀吃飯,「馬馱」便是靠馬吃飯,馬匹與「馬馱」可謂榮辱與共,對於很多「馬馱」來說,彼此之間不僅是「主僕」關係,更是最親密的「搭檔」。
因此,有些「馬馱」為了照顧馬匹腳力,即便在空車時都不捨得坐,而是默默徒步趕車。
一匹馬一輛車一個人,從清晨到暮色,那時路上總能看到「馬馱」忙碌且孤單的身影。
山路崎嶇狹窄,山路外側往往是百丈深谷,馬匹吃力的拉著木頭緩慢而行,「馬馱」則緊握著韁繩一深一淺的艱難隨行,時而推車,時而抬車,這樣的路程一天要重複好幾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除了拉木頭以及糧食作物,「馬馱」們平日裡也會接一些如運沙土、水泥之類的活計,雖然效率稍低,但勝在運價公道,受到許多村民的信賴。
其實「馬馱」這個行當每次賺得並不多全靠走量,掙的是腳力錢更是血汗錢。
都說行業不分貴賤,但在不少人心裡,對「馬馱」這個行當多少都牴觸,尤其是那一身的汗臭就讓許多人敬而遠之,但正是這個默默無聞的行當卻撐起了一個家。
時過境遷,如今已經很難見到「馬馱」們的蹤跡,一個行當終將消失,仿佛化作了歷史的塵埃,驚不起一絲波瀾,只剩下記憶裡那道蕭索的身影——黃昏下一人一馬一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