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人林心如主演的連續劇《我的男孩》「涉臺獨」爭議日前爆出,成為大陸網際網路上的焦點之一。爆料稱《我的男孩》獲得臺灣「文化部」的2000萬新臺幣輔導金,而現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常被看成是「臺獨」骨幹之一,林心如「獲臺獨資金資助」的說法由此而來。
在事情的持續爭議中,一些相關信息逐漸浮上水面。它們包括:
林心如在這場爭議發生之前,沒有發表過支持「臺獨」言論的記錄。她的工作室在2016年南海糾紛的高潮期間,轉發了「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圖片,在該圖片中臺澎金馬與中國大陸同為紅色,林本人為此在臺灣受到「臺獨」勢力的攻擊。《我的男孩》連續劇本身不涉政治,裡面沒有支持「臺獨」的內容。
獲得臺「文化部」輔導金的是拍攝《我的男孩》的臺灣八大電視臺,臺灣電視劇製作單位爭取「文化部」輔導金的做法由來已久,馬英九時期就在做,目的是宣傳臺灣文化。臺灣社會沒有將這一輔導金以及宣傳臺灣文化等同於宣傳「臺獨文化」的聯想,二者的區別應當說也的確存在。
我們認為,一個舉報立即觸發了中國網民對林心如有可能「涉臺獨」的警惕,這反映了大陸網際網路對「臺獨」以及各種危害國家利益言行的零容忍。這種零容忍蘊含了一種爆發力,它曾經打擊了個別囂張的「臺獨」及「港獨」藝人,並產生了持續的威懾。總的來看,它的作用是積極的。
具體到林心如的這起風波,情況看來比較複雜。最初的信息不全面,產生了某種誤導。但是經林心如團隊的自身努力,以及線上線下的機制性及大眾性澄清能力發生作用,真相開始帶動公眾情緒變化、反轉,整個事情出現轉機。
大陸社會打擊「臺獨」的態度十分堅定,網際網路上今後會繼續零容忍。與此同時,對打擊「臺獨」需「精確制導」,形成「定點清除」,避免誤傷和擴大化,大陸公眾亦有廣泛共識。在網際網路時代,真相難掩,忠奸易辨,好人最終冤枉不了,壞人最終也難逃懲罰。
隨著大陸演藝市場對臺灣形成壓倒性優勢,臺灣主流藝人紛紛將大陸作為事業的主舞臺。從理性上說,臺灣藝人支持「臺獨」是毫無前途的選擇,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會避之不及。藝人圈的這種傾向會向臺灣的其他圈子逐漸擴散,這是大陸全面高速發展的勝利。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保持對「臺獨」的強大威懾,一方面要團結臺灣絕大多數希望向大陸靠攏的人。這其實是同一政策取向的兩個輪子。我們既嚴厲,又寬容,即使一些人過去曾有過不當言論,如果真有棄暗投明的轉變,那麼大陸也會給予出路。對於誰是真的改弦更張,誰是耍小聰明,為獲取利益做策略性臨時調整改變,相信大陸公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最近兩年大陸網際網路幾番聲討之後,臺灣演藝界在支持統一還是聲援「臺獨」問題上做「兩面人」的空間大體被擠掉了,大陸網民們做出了貢獻,臺灣藝人們也更加清醒、成熟了。兩岸的民間交往和融合必將進一步擴大,這個過程是民進黨當局逆轉不了的,它會像巨大的潮流一樣將兩岸越來越多的元素捲入,形成國家統一力量的不斷積累。